1 / 7
文档名称:

澧县皮影戏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对策.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澧县皮影戏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对策.doc

上传人:tiros009 2017/12/6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澧县皮影戏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对策.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澧县皮影戏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要:澧县皮影戏作为一种活跃于民间的表演艺术,有着丰富的历史、戏曲、美术、民俗、宗教的内涵。20世纪90年代以来,澧县皮影戏班生存艰难,皮影戏发展式微,对其加以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从艺人与观众两个层面着手开展澧县皮影戏在现时代的发展与传承,发掘富有实践意义的保护措施,才能让澧县皮影戏永葆青春与活力。
关键词:澧县皮影戏生存现状发展对策保护与传承

皮影戏是集绘画、雕刻、音乐、文学、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以其丰富的历史、戏曲、美术、民俗、宗教的内涵,保存着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与原汁原味的民间生态样本,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皮影戏在我国分布的地域较为广泛,湖南是皮影戏流传最广泛的省份之一,其流派甚多。澧县皮影戏作为湖南三大影戏之一,与长沙湘剧皮影戏、衡阳渔鼓皮影戏在唱腔、演出剧目、剧本特点等方面存在较显著的差异,其地域特色非常突出。
澧县皮影戏原名“灯戏”,俗称“影子戏”。据《澧县文化志》记载,宋代末期澧县就已出现皮影戏的演出,以后时盛时衰。演出内容以历史剧、神话剧为主,多为民间祭祀、庆典、祈福、还愿、敬神等活动进行演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因民间敬神、还愿等迷信活动减少,皮影戏一度停演。20世纪50年代,在澧县县委和县文化馆的领导下,澧县8个皮影戏班得以恢复演出;1960年县皮影队与县荆河剧团合并,1961年因精简机构皮影队被撤销,1962年再次恢复,1965年县皮影队排演《夺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抓壮丁》等现代剧目,并在全县上演,“文革”期间因无人管理而自行解散。“文革”结束后到80年代,皮影戏一度兴盛。1980年4月,县皮影队参加全省皮影戏调演,演出神话剧《火焰山》获第一名,被评为全省文化系统先进单位,演员傅冠其、张仕英当选为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湖南分会理事。到1989年全县共有17个皮影队。澧县皮影戏的演出一般以一家为主,由3-7人组成,被称为“皮影世家”,传承方式是世代相传。1980年以来,甘溪乡古堰头村的“游家班”、澧南乡前进村的“向家班”、澧澹乡白杨村的“曲家班”等深受民众喜爱的皮影队,就是世代相传、祖孙同台的“家班子”。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皮影戏逐渐在民间失去生存土壤,年轻一代对皮影戏不感兴趣甚至知之甚少。以澧南乡前进村的“向家班”为例,“向家班”第一代传承人出生于
1920年代,第二代传承人大多出生于1950、1960年代,第三代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到目前为止,“向家班”仍只传到第三代。从笔者对“向家班”第二代主要艺人向绪庆的访问调查来看,民间艺人从事皮影戏的演出,主要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一旦演出市场不景气,艺人就会转行谋求其他出路。到2006年,全县只有3个皮影队还具有表演能力,每个皮影队一年的演出也不过十来场,演出收入最低600元一场,最高2000至3000元,人年均收入不足万元,这无疑给皮影戏的传承带来巨大的难题。澧澹乡白杨村的“曲家班”,虽已传到第四代,但由于第一代老艺人的谢世,已不得不解散。皮影艺人自身对于皮影戏的发展不抱乐观态度,据向绪庆近年来的演出经历来推断,最多不过20年,若不加以保护的话,皮影戏很有可能会消亡。澧县皮影戏的生存现状令人堪忧,作为一种活态的、即将淡出人们生活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