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界首“刀马人”彩陶造型艺术特征初探.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界首“刀马人”彩陶造型艺术特征初探.doc

上传人:dt83088549 2017/12/6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界首“刀马人”彩陶造型艺术特征初探.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界首“刀马人”彩陶造型艺术特征初探
摘要:安徽界首陶器以其独特的“刀马人”装饰闻名于世,是一株绽开在江淮大地上的民艺奇葩,吸收中国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器型古朴厚重,刻花简洁生动,釉色流光溢彩,兼具艺术观赏功能”的基本特征。界首陶器制作采用手工拉坯、模印、刻划、剔花和彩饰等艺术技巧。
关键词:淮河流域界首陶器艺术特征
刀马人界首彩陶工艺在淮北地区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之中,经过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器形古朴厚重,刻划简洁生动,釉色流光溢彩,兼具艺术和实用功能”的基本艺术特征,界首彩陶既秉承了唐三彩遗风,又吸收了木版年画和剪纸贴花的装饰技法和纹饰内容,出现刻画、剔花工艺。
一、安徽界首彩陶的历史传承
界首位于淮河中游,是中原文化与江淮文化相互交流的门径,民间文化呈现出多元性。在淮北柳孜古运河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界首彩陶片和部分剔花彩陶,可以看出界首彩陶的传承和血脉所在。在韩美林先生的指导下,研制出硅硼系列彩釉,如乌金釉、孔雀蓝釉、玫瑰红釉等,
代替原来的铅釉,同时把陶器由低温型转为高温型(窑温达1000℃左右),胎釉结合较前更为紧密,彩釉更加美艳。
二、界首彩陶的造型特征
新石器时代的器皿造型在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中演变,界首彩陶模拟自然形象又脱胎于自然物象的产物。界首彩陶造型多以圆形为主,据考证,具有圆形特征因素有两点:一、源自于这里的民间风俗。"陶"有"掏"之谐音,"圆"有"团团圆圆"之寓意,二者结合,即为掏个团团圆圆。淮河中游一带盛行嫁娶之时女方必陪嫁一件三彩陶坛的****俗,圆形的陶坛上刻有牡丹、梅花喜鹊、莲花鲤鱼等内容,牡丹象征富贵、梅花喜鹊寓示喜上眉梢、莲花鲤鱼则有连年有余之意,这些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无一不体现当婚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圆形陶器要比其它形器的容量大,实用性更强,而且在烧制过程中,圆形陶器不易变形。界首彩陶的造型,在图形基础上大量运用S线,使造型外廓线富有变化。其正立面双侧的S弧度的小、宽度、高低的变化,对陶器的容量和整体美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界首彩陶形体十分符合黄金分割法。众多界首彩陶中圆形陶坛、陶罐,其高与直径之比,大多在6:4左右,三彩陶挂盘的底部与盘底之比多在6:4之间,因此,在自然干燥和烧制过程中其变形率最低。
界首彩陶更多运用变化与统一造型艺术规律。S形线条不断变化,突出形体个性特征,即弧线为主、直线为辅;侧面看,从坛罐底部到颈部都是由具有张力弧线组成,而颈部至口部则运用少许直线,如此明显对比,凸显其主次分明、曲直对比的鲜明个性。坛体腹部的曲线扩张,形成膨胀近似于圆的形体,使
S线形极致夸张,具有饱满、丰硕的视觉效果。而颈部直线的运用,可谓点到为止,恰到好处。短直线的运用,起到不可替代衬托作用,使圆的更圆,饱满的愈显饱满,而且丰富造型形体语言,即曲中有直,柔中有刚,避免造型单调、平淡的弊端。直线只有长短的变化,而弧线则有力度和形体的多样性,直线与弧线的有机结合,形成界首彩陶统一、协调、均衡和安定的美感。
三、界首彩陶的装饰表现手法
追溯界首彩陶装饰手法演变历史,界首彩陶初始时期不能称为彩陶,只能叫素烧陶。盘泥造型,柴草低温烧制出没有釉彩的素烧陶;用泥条盘筑而成陶器,自然而成的条纹便成为独具美感装饰纹样。界首彩陶刻花期开始使用陶轮,借用双脚外力使陶轮匀速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