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肖邦《降E大调夜曲》演奏分析
肖邦《降E大调夜曲》,是一首极具浪漫主义特征的作品,是肖邦夜曲中最富有诗意的艺术作品之一。肖邦用自己独特的抒情性旋律、装饰音、和声进行以及前所未有的音响色彩,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综合的、肖邦式的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语言。
一、旋律特点
《降E大调夜曲》( )是肖邦在1830年创作的,这首钢琴曲是他夜曲中最为优秀的一首。在写作这首夜曲的时候,肖邦年仅20岁,此时的肖邦已经具备了形成自己创作风格的条件。“在创作这首夜曲之后,肖邦在1831年去了法国定居,也就是在这时候,肖邦已经完全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夜曲是肖邦最富有诗意的作品之一,在每首作品的开头,他都几乎标上慢板或者行板的速度记号,由此可见抒情是肖邦夜曲的基本特点”(王培刚《肖邦的夜曲》P78―80,载《钢琴艺术》1998年第四期)。综合分析这首曲子的旋律,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声乐”与“器乐”相融合的旋律
肖邦的钢琴音乐作品不同于其他作曲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他的旋律,贝多芬的旋律是用那些机动性的结构来发展交响类型的旋律,以达到一种震撼的效果,而肖邦的旋律是声乐性与器乐性相结合的。肖邦个人非常喜欢当时的意大利的美声唱法,他在弹奏歌唱性旋律的时候,要求无论是音强还是音弱,都要把手指沉到琴键里面去,弹奏时手指就好像不愿离开琴键一样,从而使钢琴发出一种歌唱性的声音,肖邦巧妙地把人歌唱时的声音运用到钢琴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歌唱性的旋律。
谱例 1
肖邦抒情旋律的“声乐性”与“器乐性”的有机结合,形成肖邦自己的一种特殊的浪漫主义音乐语言。这种歌唱性的旋律,能够充分把人物内心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充分表现了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音乐特征。
(二)旋律与多种音乐体裁相融合
肖邦出生在波兰华沙郊区的热拉佐瓦沃拉,父亲是位法国移民的中学法语教师。母亲是地道的波兰人,擅长钢琴和歌唱。肖邦在小时候深受母亲的音乐熏陶, 这使得他从小就热爱波兰的民歌和民间音乐。并且对波兰歌剧、意大利歌剧等音乐体裁有很深的了解,肖邦在以后的创作中,巧妙地将波兰民族民间音乐、波兰歌剧、意大利歌剧等艺术体裁与自己的钢琴作品相联系,并将这些艺术体裁中多种表现特性融入到钢琴的旋律当中去,形成自己独有的抒情性旋律,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综合的、肖邦式的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语言。
二、巧妙的装饰音
肖邦在装饰音的运用上,喜欢把它当作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丰富的装饰音,不但能装饰旋律,而且能发展音乐的乐思。在肖邦的抒情性旋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常用的装饰音主要有以下几种:回音、倚音、颤音等几种。
谱例2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肖邦在运用装饰音上,不单是装饰了旋律,使得旋律变得更有表现力,而且让这些装饰音成为抒情性旋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种巧妙的运用装饰音的方法,使旋律更加具有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韵味。
在颤音的运用上,自巴洛克时期以来,古典音乐家大都从上方二度音开始使用颤音。而肖邦的用法不同于他们,他把颤音从原位音开始用,并且在自己的作品中专门标了出来。在肖邦的抒情性旋律中,颤音的运用不仅是炫技的表现,最主要的是内容上的表现手段。例如《降E大调夜曲》(Op9 No2)。
谱例3
从上例我们可以看出,该乐段主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