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追寻广元窑(下).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追寻广元窑(下).doc

上传人:dt83088549 2017/12/7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追寻广元窑(下).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追寻广元窑(下)
(接上期)

四、胎质与釉色

广元窑常见的釉色有黑色、酱色、绿色、黄色、白色及其他色釉,以黑色釉和酱色釉为主,黄色釉和白色釉及其他釉均较少。
黑色釉大致可分四类不同的呈色:
:乌黑如漆,黑亮莹润,光可鉴人(图25)。

:釉面光亮次于乌黑色,大多器物表面有密集的黑褐色的斑点或小块状斑(图26)。
:釉面多莹润显棕黄,呈现多种褐黄色兔毫状纹理,色彩变化无穷,有垂直纹理、放射状纹理、斜辉纹理等,给人气象万千的感觉(图27、28)。
:釉面黑黄光亮,以黄白色大小不一的斑块洒落于黑釉或黄釉上,大多口沿部位釉层较薄,呈褐色,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美不胜收的感受(图29、30)。
酱色釉大约可分两种呈色:
:一般施釉较薄,通体釉层较均匀,未施化妆土的产品,大多光泽不及黑色釉。但有一种紫色酱釉光亮较好且莹润,微带红紫者(藏家通常叫仿紫定)。酱色釉由于挂釉较薄,通常器底沿多有流釉现象(图31、32)。
:釉底有黑、褐、酱色,呈现油滴斑纹,恰如鹧鹕鸟腹部羽毛的斑纹,大多为精细之品,是当今藏家梦寐以求之物(图33)。
其他色釉:

:光亮莹润,纯浅黄色釉器皿较少,多数釉下绘黑褐色花纹(图34、35)。
:光亮莹润度较差,多施于粗糙的罐、涩圈碗、碟上(图36)。
:鲜明光亮,多施化妆土,常见的有香炉和各式瓶、盒、灯。
:翠绿色较优,釉色翠绿莹润,明亮,也有绿釉中闪现银灰色的器皿,可能是由于绿釉烧造温度不易掌握,呈色不佳或是地下埋藏过久所致,多见于香炉、长颈瓶等。笔者有缘集到一件广元窑址出土的绿、黄、褐三色窑变釉的小罐(图37),此罐高18厘米,直径16厘米,呈球圆形,口残,色彩黄、绿、褐相间,非常美丽,颇有唐时“三彩”之遗风。

五、花纹装饰

广元窑古窑遗址中相继出土的标本有压印纹、刻划纹、素胎绘花釉下彩纹饰等几种。
:制作时待胎坯未干时用印模压印花纹,常见于白地素胎器,绿釉兽面环瓶上。也有在胎上压印几何纹或云雷纹、宝相花纹于腹间至足部(图38)。

:标本中有先上化妆土后刻划篦状纹、水波纹、花草纹等,刻划手法简洁明快、随意,常饰于罐、瓶、盆、碗、盘、钵之上。在广元古窑遗址采集的几片刻花瓷片标本非常美丽(图39、40)。
:常见的手法是在化妆土上绘褐色折枝花,多为芍药花、牡丹花、草叶纹等,然后在上面施一层透明釉。有的则在棕黄色釉下用化妆土绘上牡丹、游鸭、水波水藻、花草等纹饰(图41、42)。
:有的应属于化妆土上的釉下彩。创作随意即兴,几笔几点便成图案,似草似木,似花似叶,古朴自然,简约豪放(图43)。
:这类纹饰大多应用于各类瓶上和盆、碟及其他器物上,目前所见的标本和器物上一般是在不很光亮的白釉上绘制酱褐色的各种花纹。

:褐黄釉地上绘黑花,常见施于盆、罐、壶、瓶等器,碗碟类少见。此类标本或器物火候较高,瓷化程度较好。标本断面胎骨呈黄白色、褐黑色,均较坚硬,釉层较薄,吸水性弱,釉面多呈微开片状,釉水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