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从授鱼到授渔.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授鱼到授渔.doc

上传人:tiros009 2017/12/7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授鱼到授渔.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授鱼到授渔
通过朋友的帮助,我有幸得到了陈宏宽教授2007年底至2008年在上海音乐学院进行的一系列钢琴公开课的视频资料。公开课所涵盖的教学面极广,包括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左手伴奏音型研究》、贝多芬《奏鸣曲》、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肖邦《e小调钢琴协奏曲》、舒伯特《c小调钢琴奏鸣曲》等。在仔细观看了这些视频资料后,我认为最具教学特色的应该是他在教学活动中总是通过具体曲目的讲解,来展现自己的哲学思考方式,并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方法和表现风格。
这个特点可以从《人民音乐》2007年第二期《陈宏宽:音乐是灵性的媒介》的访谈文章中得到注解。在这篇文章中,陈宏宽教授在谈到作为一名钢琴教师应该如何将传授钢琴的演奏技巧与启发学生的灵性相结合这个问题时,认为:“所谓钢琴的演奏技巧是要先有要求,再去寻找。学生脑海里要先有一个想法、一个欲望――他要把这段音乐表达成什么样,再去寻找怎样做才能表达出来。”①在他看来钢琴的演奏技巧当然需要规范,但作为一名钢琴教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演奏时先形成“一个想法、一个欲望”,就是学生要主动地去理解作品
,揣摩作品,这才是演奏的前提。曲谱固然重要,但曲谱终究是死的,而只有人的欲望和想法才能让它活起来。乐谱上的东西是每个钢琴教师都可以教的,但让学生产生对作品的想法和欲望才是教师真正重要的教学内容。好的钢琴教师应该是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考,并逐步形成自己的东西。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他在上课时会花大量的时间来阐述自己对作曲家及作品的理解过程,并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对乐谱进行理解和诠释了。
就让我们看看他如何讲解贝多芬《奏鸣曲》作品111:“这是贝多芬创作的最后一首奏鸣曲,这首奏鸣曲完成于1822年1月13日,1823年出版,它是贝多芬献给鲁道夫大公爵的。虽然这首作品的完成时间距离贝多芬的去世还有五年的时间,但在这首奏鸣曲之后,贝多芬就再也没有进行奏鸣曲这种音乐体裁的创作了。”陈宏宽教授在讲解这首乐曲时并不是一开始就对着乐谱给我们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讲解该怎么弹奏,而是先就贝多芬创作这首乐曲时的思想以及心理状态进行分析。赵鑫珊在他的《贝多芬之魂》里所说:“不同的人类灵魂状态要求不同的音乐。”②反过来说,不同的音乐必然反映了不同的人类灵魂状态。他首先从这个角度开始了他的授课。他认为要理解一首作品首先应该了解的是创作这首作品的作曲家。作曲家在乐曲中所赋予的思想才是乐曲的灵魂
,也才是弹奏中最难却也是最根本的东西。陈宏宽教授在授课一开始提到了弹奏音乐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观点(Opinion),即依靠个人对一个作品的观点来弹奏,我自己觉得是什么就怎么弹或教师怎么说我就怎么弹。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依靠一种主观看法来理解和诠释一首乐曲;第二个是推理(Reason),即依靠对作品的研究推理来决定怎么弹奏,也就是根据乐谱上的各种音乐标记来理解和诠释音乐,这可以把它归纳为是一种客观理性的弹奏方法;第三个是信仰、信念(Faith),即超越乐谱上的一切,用一种开放的感觉来弹奏。说得更透彻一点,即是需要通过弹奏者与作曲家的灵魂共鸣才能达到。在这三个层次中,第一个层次当然是最低级的,这是一种以乐谱为主要依据的弹奏方式,它基本上不需要思考,演奏者可以完全不理会乐曲创作的背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