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文档名称:

江西省登革热监测方案(版).doc

格式:doc   大小:256KB   页数:2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江西省登革热监测方案(版).doc

上传人:ipod0b 2017/12/8 文件大小:25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江西省登革热监测方案(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江西省登革热监测方案(2008年版)
近年由于人员流动频繁和国际旅游的迅猛发展,使登革病毒的流行范围及其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分布范围也在相应扩大,,为了解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群的动态变化及登革热病毒携带状况,健康人群的免疫水平,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制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一、监测目的
(一)及时发现输入性病例.
(二)了解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群(包括孳生和密度变化)的动态变化及登革病毒携带状况;评价登革热发生危险因数.
(三)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制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病例定义
(一)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诊断标准
1. 流行病学史
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区或发病前15天内去过流行区,有蚊虫叮咬史.
2. 临床表现
突然发病,畏寒、发热(24~36小时内可达39~40℃,部分患者表现为双峰热),伴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
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以及肌肉、关节和骨骼痛;
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出血;
浅表淋巴结肿大;
皮疹:于病程3~7天出现为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猩红热样)、、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5天;
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炎样脑病症状和体征;
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5~8天出现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咯血、血尿、***出血或胸腹腔出血;
多器官大量出血;
肝肿大;
伴有休克.
3. 实验室检查
末梢血检查:血小板减少(≤100×109/L).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类计数相对增多;
血液浓缩:血细胞容积增加20%以上;
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见附件1、2);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见附件3);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4倍以上增长(见附件1、2);
从急性期病人血清、脑脊液(发病5日内)或尸解脏器(脑、肝等)中分离到登革热病毒或检测到病毒序列或检测到病毒抗原(见附件4、5、6、7).
4. 病例分类
登革热疑似病例:具备1、、~.
登革热临床诊断病例:(登革热流行已确定时)(出现散发病例或流行尚未确定时).
实验室确诊病例:
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
登革休克综合征:.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
(一)常规监测
1. 病例的发现和报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登革热病例,(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2. 输入性病例和暴发疫情监测
(1)定义
①输入性病例:发病前15天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我国的台湾省,有蚊虫叮咬史;或登革热病人急性期血清的阳性PCR产物或分离到的病毒经序列测定,其preM/E序列与到过的国家或地区的相同序列高度同源.
②暴发疫情:一个最长潜伏期(15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社区、居委会、学校、村庄等),,一种是首发病例明确为输入性病例所引起的暴发疫情;另一种是首发病例明确为本地感染病例,或不能明确其感染来源的病例引起的暴发疫情.
(2)输入性病例和暴发疫情的报告
同常规监测疫情报告.
(3)输入性病例和暴发疫情的调查与核实诊断
①个案调查
根据暴发疫情的规模,对首发病例、首例临床诊断病例及其他病例进行调查;如果出现大规模暴发流行时,首发病例、首例临床诊断病例以外的其他病例以一览表的形式(见附表2)进行调查.
②收集临床资料
采集病人的急性期血清,参照常规监测的血清学核实诊断和病原学检测进行.
③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内容、临床资料和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核实诊断.
(4)媒介调查
有媒介伊蚊分布或媒介伊蚊分布本底不清的,按照监测点媒介监测的内容进行.
(5)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调查
①自然因素:自然地理资料(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