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下的大学生劳动观调查分析-学校党建论文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下的大学生劳动观调查分析
季爱民蔡欢
摘要:劳动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忽视对劳动观问题的探索。通过实证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的劳动观存在一些问题,而对于劳动观问题的深入探析有利于树立个人科学的劳动观,培养正确的劳动意识,形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与习惯。研究大学生劳动观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发展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个人、社会与国家的进步。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观;大学生
作者简介:季爱民,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蔡欢,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5)02-0075-03
劳动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人类解放是基于劳动解放,即工人联合起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而完成的。同时,劳动的主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这一国体就必须坚持劳动的重要地位。可见,劳动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观教育关乎国家的未来。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在劳动观问题上存在的不良现象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对策,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内涵
劳动观并非马克思首创,但科学的劳动观则必须归功于马克思。他批判地继承与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中有关劳动观的内容,对劳动观做出了科学的阐释。在社会主义中国,人们对于“劳动”的认识必须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劳动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劳动的内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恩格斯1876年首次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论断。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理性存在物。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懂得利用自然,制造和使用工具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从而使自然界成为人“无机的身体”,向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所需的资料。动物则不能。在这一过程中,劳动是人与自然相互联系与作用的中介。可以说,劳动从本质上使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劳动创造了人。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作为社会中的个人,若要得到生存与发展则必须消费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而物质生活资料是人与人共同劳动的结果,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即每个人都将自己的生命凝结在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中,透过他人的消费转化成他人的生命,通过这一过程,人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以建立。因此,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里谈道: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也就是说,“外在目的失掉了单纯外在必然性的外观,被看作是自我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实现,主体的物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而这种自由见之于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