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网络谣言背后的心理.doc

格式:doc   大小:156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网络谣言背后的心理.doc

上传人:yzhluyin9 2017/12/9 文件大小:15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网络谣言背后的心理.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网络谣言背后的心理-教育心理学论文
网络谣言背后的心理
梁微/文
网络的传播优势被制造谣言者“相中”,成为其传播谣言的主战场。网络谣言的制造者正是利用了一些人的好奇和恐慌心理、从众心理、心理定势等心理,将谣言大肆展开的。
在微博界有这样一个比喻: “微博粉丝超过1 00人,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 0万人,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人,就是一份全面性报纸;超过1000万人,就是省电视台;超过1亿人,TV!”,那么截至2013年5月15日8:00,新浪微博上已有121个“省电视台”,足见其信息的传播威力。也因此,很多网络谣言从微博等网络平台中流传出来。
为了遏制谣言,新浪成立了微博辟谣小组。而近期国家互联网信息办也在集中部署打击利用网络造谣和故意传播谣言的行为,关闭了一批造谣传谣的微博账号,公安机关对相关人员处以了治安拘留等处罚。可谣言似乎总也不肯停下来。
201 2年,社科院发布了国内唯一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简称《报告》),《报告》指出,网络澄清谣言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传播的速度。事实上,谣言不仅有速度,更有爆炸性。谣言所到之处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反应,使得人们纷纷趋之若鹜,相比之下,真相倒像是无人问津了。
而谣言所传递的错误信息也确实“有效”地误导了不少人,它们是如何“骗”人的呢?
网络谣言≠网络流言
“谣言”自古有之。在古代汉语中, “谣言”指流行于民间的歌谣或谚语。随后根据“谣”, 衍生出“造谣”“传谣”等说法。“谣言”也就发展成为那些恶意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网络出现后,谣言通过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传播,形成网络谣言。
是网络流言还是网络谣言?虽然一字之差,但是让很多人“傻傻分不清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表示,学术上做区分的话,流言的传播者主观上不是恶意的,流言最后可能被证实是真或假;而谣言的传播者,主观上是恶意的,谣言传播的信息肯定是虚假的,最终也会被证实是假。
传谣者的心理
借助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也更广。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王灿发认为原因在于:一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谣言改变传统谣言点对点的传播,为点对面传播,面中每个点又对面传播。二是网络是普通大众接收信息的主要平台,受众和传播者之间的关系接近,但同时内容方面缺乏一定的把关。三是网络媒体自身优点,导致受众更相信其中的信息。
网络的传播优势被制造谣言者“相中”,成为其传播谣言的主战场。每个人的性格、价值观、心理各有不同,他们制造谣言的理由也是“成千上万”,营销、起哄、娱乐……无不包含其中。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沈政认为,当前很多网络谣言传播者,是因为对社会生活中某些现象不满,感觉自身被边缘化了,他们一方面,想通过制造和传播谣言引起社会重视,使自己成为焦点,借机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想通过这种行为发泄不满情绪。泄愤心理、从众心理、好奇心理、投射心理等多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存在于普通大众身上。网络大众作为网络谣言传播的主体,这些不同的心理状态被制造谣言者利用,进而推动了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
公众为何信谣言
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总结出一个关于谣言的公式:R=I×A。其中,R是Rumour,“谣言流通量”;I是Important, “重要性”;A是Ambi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