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镇园区总体规划(讨论稿).docx

格式:docx   大小:24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镇园区总体规划(讨论稿).docx

上传人:liuliu 2023/9/27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镇园区总体规划(讨论稿).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镇园区总体规划(讨论稿) 】是由【liuli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镇园区总体规划(讨论稿)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镇园区总体规划(讨论稿)
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镇农业休闲观光园
总体规划(讨论稿)
设计: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设施1102 李颂阳
2023年10月
目录

(现乌龙泉街)简介


















(略)
(略)
(略)
(略)
(略)

(现乌龙泉街)简介
概况
乌龙泉街地处江夏区中部,距武汉市城区29公里,离区政府所在地统访仅8公里。东邻架子湖,西切107国道,南与山坡乡接壤,北临纸访街。境内京广铁路、纸贺公路贯穿而过。
全街版图面积179.9平方公里。其中集镇面积8平方公里。全街总人口51340人;其中农业人口29471人,非农业人口2I869人。乌龙来属滨湖丘陵地带,街域内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在1102一1250毫米之间,全年无霜期为260天左右。乌龙泉早年当地人烟稀少,冷落荒凉,野兽出没,杂草丛生。据、传清代末年在此建有龙王庙一座;有僧人,庙前有两口泉井并列,水温冬暖夏凉,四季长流,水色乌黑等清,恰似龙眼仰视苍天,人们习称这对条并为龙泉,乌龙泉由此而得名,沿用至今,龙王庙已无残迹,二一并存在位于一将军山西南山脚下京广铁路西20米左右处,现为武钢矿区用水。解放后,乌龙泉地区属武昌县、金口区的太平乡和山坡乡所辖汉华乡的一部分:1951年改底纸坊区,1952年划归大.;区(即土地堂区,1953年改为十、区),1955年仍改底纸坊区;1963年设立为乌龙泉公社,11022年撤销并成立乌龙泉镇;l.11026年撤县设区时改为江夏区乌龙泉镇;11028年5月撤销乌龙泉镇,设立乌龙泉街;2001年5月,乡镇规模合并时,原土地堂主并入,成立为新的乌龙泉街至今。


行政区划
乌龙泉街道办事处驻乌龙泉,人口47620人,。辖3个居委会、23个村委会:乌龙泉、乌龙泉矿、土地堂、幸福、致福、灵山、勤劳、新生活、新农村、群建、四一、沿湖、五星、杨湖、长岭、友爱、青山、三合、民主、立新、洪湾、新建、四化、团结、金海、建设。下设 282个村民小组;分乌龙泉、土地堂、新建等3个集镇。辖区内有武钢乌龙泉矿、咸宁电力铝厂、武汉凌云水泥公司、武汉吉港.水限.公司、江县区钙镁磷肥厂一等多家省、市、区属企业。



自然资源
全街耕地面积71362亩,其中水田32819亩,旱地33653亩,临时性耕地489O百。有山林绿化面积31574亩,养殖水面 36210亩,是江夏区万亩水产养殖基地、万亩茶园基地、万亩冷食瓜.基地的主组成街镇乡之一。街域内矿产资
源丰富,灵山、将军山、乌龙山,大洪山、仙人山蕴藏有近2亿吨全省质量第一的优质白云石和石灰石,是建材、冶炼行业的重要原料基地。1958年,武汉钢铁公司(现武钢集团)因此而设立武钢乌龙泉矿。乌龙泉境内塘堰星罗棋布,沟渠湖泊相连,地表径流向东直入架子湖。共有塘堰库坝1322处,总蓄水量806万方;有40千瓦以,上机泵站16处19台套 1885千瓦,可抗灾面积36200亩。至2002年末,全街有效灌溉面积19284亩;旱涝保收面积16070亩.机电排灌面积10412亩。
经济发展
乌龙泉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工业经济为支柱,以第三产业为突破。使全街经济建设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02年;全街完成国内生产总9.11亿元,完成财以收入共完成1305万元。
全街农业主导产品以稻谷、油菜、西甜瓜、南瓜、水产品为主。2002年;粮食总产量22328吨。油料总产量4006吨、蔬菜总产量67930吨、水产品产量5102吨,全街实现农业总产值共10975万元。


在发展特色农业上,以乌龙来农副产品营销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两瓜"种植,同时柑桔、蜜桃、土豆也是本地的优势产品。2002年,全街种植西瓜面积18000亩,其中"黄宝石"、"黑蜜二号"、"黛美人"等无子西瓜5000百;种植南瓜6000亩,其瓜果蔬菜具有全天然无污染,味美营养价值高而闻名,两瓜均均被冠以"土地堂"牌商标在武汉市场供不应求。
全街私营、个体、集体工业企业达170家,初步形成了建材、冶炼、炉料、铸造四大基础产业,骨干工业企业主要有武钢拉湖活性灰有限司、乌龙泉矿业有限公司、乌龙泉冶炼厂、北湖灰石厂、特种合金铸造厂、飞凌铸钢厂一、科云耐磨材料公司、耐火材料厂等。2002年,全街完成工业总产值 111540万元,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2420万元,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2580万元。[1]
(资料不足,略)
(资料不足,略)
(资料不足,略)

气候条件
项目建设地点属于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之间,℃,~1 ,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 ,日照时数为1 450~2 050小时之间,温暖湿润、四季鲜明、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光照充足,雨热同季。


地形地貌及土壤条件
项目园区总面积3000亩,其中园区的西北部为山坡地(最高海拔55m,坡度15度,现状为杂木灌木丛,共1020亩),园区东北部为水田(较为平整,现状为水稻田,主要种植模式为“水稻-油菜”,共800亩),园区东南部为旱地(较为平整,现状为棉花地,主要种植模式为“棉花-西瓜”,共1020亩),园
区西南部为1天然湖面(水深1-2m,水质较好,现状为莲藕种植,共200亩)。水利条件及交通条件
项目建设地点已经有道路及沟渠,但年久失修,可视园区需要进行修缮及扩建。
(资料不足,作简要分析)
优势分析
●区位优势。该园区属于典型的“城郊型”园区,毗邻武汉绕城高速、京珠高
速,铁路穿城而过,拥有京广高铁预留车展的乌龙泉站,有二级公路直达,距武昌站仅33公里路程,交通便利。周边景区众多,将军山、灵山、马鞍山等景区处于与武汉市中心的连接线上。
●地形及产业优势。园区总占地面积3000亩,已有一定口碑,产业规模庞大。
●科技优势。毗邻华中地区最优秀的农业类院校华中农业大学,可与华中农大


进行战略合作,优势互补。
劣势分析
●年久失修。园区现有水利道路交通设施年久失修,需要投入资金修缮扩建。
并且这些现有的设施一定程度的限制了新园区的规划。
●产业结构差。园区现有产业结构单一,需要转型,企业缺乏活力和自主研发
能力。


●指导思想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技术集成、高效能管理、高效益运行的原则,以科学的发展观和现代园林规划为基础,建设有特色的、民众喜爱的、符合市场导向的农业观光园区。通过结合园区内各色区域和项目,把园区建设为别具一格、水平较高的武汉市及附近城市市民的假日旅游休闲目的地。
●编制规划的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拟针对园区的气候、地形土壤特点和市场需求,围绕观光休闲产业进行文化建设、种苗繁育、生产管理、果实采摘、产品开发、休闲娱乐等项目重点开发。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组装集成,建成集生产、示范、科普、观光、休闲、培训为一体的农业休闲观光园。


因地制宜原则。按照项目地的自然资源、产业基础和各建设要素特点,因地制宜的确定各功能区布局。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利用建设低地的山、水、田、园、路、景,以人为本,综合利用。使生产、生活、休闲等各项项目在园区内有机结合,充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维护园区内的生态平衡,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

●园区战略定位
文化方面:包含多种娱乐休闲项目的农家乐休闲园
生产方面:水平居全国前列的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科研方面:华中农大科研教学实习产业基地
教育方面:各类院校的农业科普教育基地
●商业活动策划
每年一度的荷花摄影大赛、书画大赛
每年一度的农家乐文化节
每年一度的品茶大会
每年一度的烹饪大赛
每周一次的垂钓比赛
每年一度的园艺花卉观赏文化节


每年春节期间的新年拜年休闲节
定期举办农业观光休闲园产业研讨会

项目园区总面积3000亩,其中园区的西北部为山坡地(最高海拔55m,坡度15度,现状为杂木灌木丛,共1020亩),园区东北部为水田(较为平整,现状为水稻田,主要种植模式为“水稻-油菜”,共800亩),园区东南部为旱地(较为平整,现状为棉花地,主要种植模式为“棉花-西瓜”,共1020亩),园区西南部为1天然湖面(水深1-2m,水质较好,现状为莲藕种植,共200亩)。
园区主干道西北-东南向,将水塘、山坡地与水田、旱地分割。现拟将水田及旱地接壤的部分田地(其中水田部分400亩,旱地部分450亩)合并为设施观光区;水田余下部分划为水田区,种植水生蔬菜、水稻等;山坡地划为山坡休闲区,分割为百果园、茶树园、烧烤休闲区、蜂园四大园区,其中百果园450亩,茶树园400亩,烧烤休闲区102亩,蜂园50亩,南北走向主干道均分两侧,自南向北分别为:烧烤休闲区,百果园、茶树园分居两侧,蜂园位于最北侧;旱地余下部分分割为餐饮区、葡萄种植区、休闲娱乐区、花卉种植区,工作区,其中餐饮区占地50亩,葡萄种植区占地200亩,休闲娱乐区占地50亩,花卉种植区占地50亩,工作区占地102亩;水塘部分维持不变。
●园区主干道


园区主干道西北-东南向,将水塘、山坡地与水田、旱地分割。两侧设绿化带、科普图片,同时部分路边搭架以爬蔓类植物遮荫,架上悬挂相关农业科普知识。
●设施区
该区占地850亩,全部建设高规格园艺设施。其中水田300亩部分设施实行水旱轮作一体化的种植模式,周年轮作种植水稻、黄瓜等作物,减少病虫害。余下102亩作为“鱼菜共生”种植模式的科研示范基地。旱地部分设施种植快生蔬菜、特色野菜及瓜果类作物并按需划分部分土地作为整个园区的育苗厂房、仓库等必要设施的用地。所有设施内均设置观光走道,方便游人参观,另特设50亩
设施的观赏区,种植各色观赏植物,室内进行造景。安排员工职守,游客可自行采摘后至员工处结算。该区是园区的核心区域,是展示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展现科学生产模式的重要窗口与途径,也是园区餐馆的主要食材来源,是园区野菜品牌、鱼产品品牌的产地。
●山坡区
该区占地1020亩,划分为百果园、茶树园、烧烤休闲区、蜂园四小区。:位于山坡区最南侧,占地102亩,区内设有管理室、仓库等必
须设施,并依坡度以台阶式建设烧烤台、石凳、厨房等设施,方便游人烧烤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