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中学生阿房宫赋读后感(含5篇) 】是由【raojun0000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学生阿房宫赋读后感(含5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 / 4
中学生阿房宫赋读后感(含5篇)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阿房宫赋读后感,欢迎查阅。
阿房宫赋读后感1
杜牧的《阿房宫赋》一出世,就引得士林惊叹,争相诵读。杜牧秉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使用散体笔调,把散文的笔法、句式引进赋里,经纶世务,针砭时弊,突破了六朝以来赋文日益骈俪化、声律化、形式化的趋势,开创了我国古代赋体的新体式——散赋。《阿房宫赋》文句奇偶错落,骈散互用,长短结合,融叙述、描写、议论于一体,全文洋溢着史论的理性风采,又焕发着诗画灵动的光芒。纵观全文,以下三点作者独具匠心,历来被人们所景仰,所称道。
首先,文章对阿房宫的铺陈描写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开首第一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用韵急峻,先声夺人,突兀有力,让人有“泰山压顶之感”,不仅简捷地交代了阿房宫的背景,并把全文置于一个国家兴亡、朝代更替的视角与高度。接着,作者采用了现今所谓的“摄像”技术,多角度地带动读者的视觉去感受阿房宫建构的宏大与精致之美。“覆压”“骊山”两句高空俯瞰,极绘阿房宫占地之广,规模之大;“廊腰”一句属仰观,重楼叠阁,长廊高檐,气势非凡;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 / 4
“盘盘焉”一句把镜头拉长、拉阔,以宏观的角度去远看一组组的亭台楼阁;“长桥”“复道”两句则让读者的视野随镜头而推转,把读者直接带入缤纷画图之中。这里 ……此处隐藏19759个字……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注意:苏辙同题文章中最紧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势”。)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从第3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赔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5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第一段 弊在赂秦 故曰:弊在赂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
1、得与失的对比 —— 弊在赂秦
第二段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3 / 4
2、难与易得对比 至于颠覆 赂者灭亡
3、有限与无厌得对比 理固宜然
4、引古人名言印证,比喻论证
1、齐国:与嬴而不助五国 ——反面
2、燕国:以荆卿为计,始速祸 ——正面
赵国:牧以谗诛,用武不终 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三段
3、齐人勿附,
刺客不行, 胜负或未易量 ——反面假设 良将犹在。
第四、五段:提出策略,借古讽今
《中学生阿房宫赋读后感(含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