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二、三级基础知识要点总结
一、《基础心理学》
第一节绪论(心理的本质)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三节感觉、知觉和记忆
第四节思维、语言和想象
第五节意识与注意
第六节需要与动机
第七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八节能力和人格(气质、性格)
第一节绪论(心理的本质)
一、定义
1、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学科,或叫边缘学科。
2、基础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动物的、儿童的、变态的心理现象不属于基础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但上述四种心理现象都属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原则
1、四个方面:认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需要和动机;情绪、情感和意志(意志是心理对行为的支配);能力和人格。
2、分类: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情感、意志。(知、情、意)。心理特性包括需要动机、能力、人格。如下图: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心理活动的动力(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世界观)
心理特性对实践活动的适宜性(能力)
人格特征(气质、性格)
(P295心理学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原则之一,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指的是知、情、意等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P296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也是从知、情、意等心理过程方面来分类描述的,包括认知障碍、情绪障碍、意志障碍等)
3、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速记:观察实验、调查个案)
三、人的心理的本质
人的心理(从功能上讲)是脑的机能,(从内容上讲)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的现象,但并不是大脑活动的物质产品。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有思维功能,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是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人的心理也叫思维、意识、精神。
人的心理有主观性、能动性,是脑活动的结果,是客观世界在脑中的反映。心理反映的形式包括事物的形象、概念、体验、欲望和要求等。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来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思维萌芽三个阶段。心理现象的产生以能对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做出反应为标志,或者说以形成条件反射为标志,和神经系统的出现相联系。仅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植物或低等动物都有,但并不能说它们有心理现象。灵长类动物(如猩猩、猴子)能够认识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它们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
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是:人类有思维,能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发展简史
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前,人们主要通过思辨、总结个人经验的方法。19纪中叶,开始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心理学诞生。
1、构造心理学(创始人:冯特,铁钦纳)
用内省实验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组成部分和它们联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意识由哪些元素构成,而不管意识的来源、意义和作用。
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杜威、安吉尔)
在达尔文的进化论、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影响推动下产生,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因素,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和实际应用,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3、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
主张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间的规律。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认为查明了刺激和反应(S-R)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通过控制环境可以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心理学的刺激和平时的所说刺激意义有所不同,光线对眼睛在心理学上讲就是一种刺激。外界客观事物对人体感觉器官所发生的作用都叫刺激。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德:魏特海默、克勒、科夫卡)(速记:维可可)
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M. Wertheimer)于191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创立。格式塔在德文中意味着整体,又称为完形心理学。整体不等于部分相加,反对分解心理现象,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学。
5、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分析被压抑的本能。主要包括五大理论(观点):潜意识论:意识、潜意识、前意识;
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动力学观点:发展观点:口欲期(0-1岁)、肛欲期(1-3岁)、生殖器期(3-5岁)、潜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