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自己回答.docx

格式:docx   大小:32KB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自己回答.docx

上传人:平平库 2023/9/30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自己回答.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自己回答 】是由【平平库】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自己回答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自己回答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
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观点
(1)物质观: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论);
(2)时空观: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是不变的;
(3)运动观:运动是物质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观:粒子间或由其构成的物体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
特征


(1)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从自然本身来理解自然;
(2)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
(3)机械论:把万物都看成机器(浅薄的机械论),或一切现象都可以用力来解释(深层的机械论);
(4)决定论:自然界中的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原因(宿命论);
(5)还原论:认为复杂系统、事物、现象可通过将其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的方法加以理解和描述,还原论的思想造成了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从而否定了自然的复杂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有哪些?
自然科学基础: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原子论与元素周期律。
三、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
(1)组成:系统所有组成元素的集合,单一元素不能构成系统,不同元素会形成不同的系统。
(2)基本组成:对研究目的来说,显得特别重要或无需再分解的层次的组成。
(3)结构:系统组成元素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总和,是系统组成元素相互结合的方式。
(4)环境:与系统发生作用,且不属于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环境为系统提供生存条件,控制系统的发展变化;环境会诱发或迫使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系统的功能。(5)功能: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行为、特征、能力和作用的总称。系统的功能是系统本身所固有的,但要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表现出来。(6)相互关系:结构是功能的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决定功能;功能


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环境是系统功能存在和实
现的条件,而不是决定其功能的在依据;边界性质将会影响系统的功能的发挥,而不影响系统的结构。组成元素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不直接决定系统的功能。系统整体的功能是组成元素间协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组成元素间的作用即系统的结构。
四、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1)加和性关系: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系统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独立存在,整体保留了其组成部分单独存在时所具有的某些属性,致使整体和部分间存在有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
(2)非加和性关系,即整体突现性:系统整体中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造成部分中旧质的消失而在整体中产生出新质,因此,系统中的整体与部分间又存在着质的间断性与量的不守恒性(非加和性关系,系统的根本特性),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五、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主要观点
(1)人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
(2)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在价值;
(3)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核心思想
(1)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
(2)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
(3)生态系统的利益包含并高于人类的利益;
(4)维护生态系统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伦理原则;
(5)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特征全球性、批判性、和谐性。
六、关于科学的本质特征,西方有哪些基本理论?
科学是求真、的活动
(1)就科学活动的成果而言,科学是由概念、规律和理论等组成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知识体系。具有通用性、共享性。
(2)就科学活动本身而言,科学是一种以探索客观世界规律为目的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探索性、创造性、预见性。


(3)就科学成果的社会应用而言,科学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具有一般生产力的特点。
、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18世纪,哲学家康德提出了科学是一种知识系统的见解。黑格尔认为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指出:“一堆知识的集聚,并不能构成科学。”

保加利亚学者伏尔科夫强调说:“科学的本质,不在于认识已有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生产知识的社会活动,即是一种科学生产。

所谓科学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科学专业、科学共同体及其活动规等方面反映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家的所作所为,就成为科学的一种简单的定义。
4. 科学是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是人类求真的一种认知活动、方法系统。科学家遵循和运用这套方法取得科学成果。
在历史上,英国哲学家培根最早认识到科学方法是科学本质特征。他说,“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



马克思的科学观: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6. 科学还是一种文化
这是从人类文明史的视角,指出科学既是知识生产又是精神的创造,它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的一个组成部分—科学文化。强调考察科学的文化本质与价值。
7、科学具有双刃剑的作用
它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成为一种控制人的力量。
“随着人类日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日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
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性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七、技术的本质特征
(1)技术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技术是对自然规律的运用。技术的目的总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技术的应用明显地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教育、民族传统等社会条件的影响。


(2)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的统一
技术的主体要素是指人类在技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活动能力,包括经验、技能、技术知识和理论。技术的客体要素主要指以工具、机器设备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
(3)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
作为活动方式的技术手段,除了物质因素外,还有精神因素。人类在运用技术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同时还改变着自身,特别是使人所特有的思维能力得以不断的变化。
(4)本身有一个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
人们在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下发挥创造力,运用各种知识、经验、从各种相互矛盾的条件中寻找实现技术目的的最佳方案,通过原理和方案的构思,形成构想和设计形技术,再通过
试验与研制,最终将潜在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的技术。
1、作为客体的技术
指技术的各种物化结果,包含所有人造的、物质的人工物,如工具、机器和消费品。----技术就是外在化、客观化的人类器官。
2、作为知识的技术
作为知识的技术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合的体系。主要包括:
技能,在制造和使用人工物过程中的体现出的非知觉的感觉运动的技能,如烹制一块蛋糕的火候掌握;


技术规则,为达到某种类型的目标的一个带有某种普遍性的技术行为序列;
技术理论,技术规则的系统化。
3、作为活动的技术
作为活动的技术与人的不同行为联系在一起,主要包括制造与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观点“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八、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国外有五种关于科学的发展模式的观点,理性主义、实证主义、波普尔证伪主义、整体主义科学观、历史主义科学观。
(1)实证主义
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强调两种证实,逻辑的证实和经验的证实。
(2)波普尔证伪主义
1、多次验证不能保证普遍述的证实。(不能证实)
2、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只能证伪)
3、证伪是找出理论的一个反例,从而否定理论,使其不能证实。(反例否定)


4、只有能够被证伪的命题才具有科学性。所以,可证伪性是科学的本质。(科学性)
合理性:
(1)动态分析,强调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革命的过程;
(2)把“问题”看成是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
(3)主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要求大胆猜测,反对狭隘的经验主义;
(4)强调任何科学理论都可能包含错误,可误论。
局限性:
(1)强调否定,无视科学知识的继承的积累,否认量变渐进;
(2)强调猜想、灵感在科学假说中的作用,忽视逻辑思维在假说中的作用;
(3)反归纳主义,推崇演绎法时,却片面否定归纳法的作用;
(4)在证伪与证实的关系上,以证伪为绝对,忽视在实践检验中两者的对称性与复杂性。(3)整体主义
任何科学命题或理论都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与其周围条件和其它理论相联系的。因而与它相联系的周围条件和其他理论就构成为这个理论的背景知识。当实验事实与该理论不相一致时,是该理论错了还是背景知识有问题是无法确定的。
(4)历史主义


1、科学的真理性是相对于一定历史时期而言的。
2、科学革命相当于“科学式”的转换。
3、有用就是真理——实用主义真理观。
科学的发展模式
(1)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框架下的理论推广、局部规律的发现。飞跃则指“科学革命”的形式:科学理论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2)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
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新兴学科属于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们都兼有分化和综合的双重功能。
(3)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而创新则是科学的灵魂,也是继承的必然趋势与目的。
科学发展的动力
(1)外部动力一方面表现在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研究成果的运用,另一方面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2)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提高引发了科学部理论的争论,及与实验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理论;
(3)科学发展是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