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3
文档名称:

【社会科学类】中外商界巨子发迹秘笈.pdf

格式:pdf   页数:30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社会科学类】中外商界巨子发迹秘笈.pdf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8/1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社会科学类】中外商界巨子发迹秘笈.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外商界巨子发迹秘笈
地产大王
李嘉诚
“他本来有多次机会,可以置对方于死地,但他都没有这样做,他每次都给对手留下了一条生
路,因为他既想赚钱,又要赢得对方的感激和尊敬。”
他是贫贱中崛起的传奇人物,在香港社会举足轻重,堪称世纪中国人中的商业英雄。
在香港,李嘉诚的的举手投足,是地产股市大小炒家密切追踪的对象。
有人甚至说,在旺市时,他打个喷嚏,也会成为新闻。。
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李嘉诚位居香港首富,他所控制的公司市值达
亿港元,占香港证券交易所全部上市股票的%。他的决策,自然对地
产股市大局有着直接的影响力。而且,李氏极善于把握进出买卖的火候,他
的投资举措,可作为观测市道变动的最佳参考。
童年生活颠沛流离
年月日,李嘉诚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城内一个书香世家里。
年月,日寇侵占汕尖。李嘉诚和父母一道背井离乡,开始了流浪
生活。年,李嘉诚一家辗转来到香港。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已经萧条的香港更加残破不堪。李嘉诚的父亲为
了一家的生计奔忙,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为了不让李嘉诚失学,父亲
偷偷将自己的药钱节省下来,供李嘉诚读书,结果病越拖越重。李嘉诚至今
还记得,自己每次去医院给父亲送饭,父亲不是抱怨太多、太好,就是将饭
盒中仅有的一点青菜塞到李嘉诚的嘴里。
拖了两年,李父的病情终于不治。临终前,父亲把嘉诚叫到床前,用瘦
骨鳞峋的双手抚摸着他,哽咽地说:
“阿诚,这个家全靠你了,你可要把它维持下去啊!”
李嘉诚已经哽咽得说不出话来,他只有紧握着父亲的双手,拼命地点头。
父亲死的那年,李嘉诚年满岁,刚读完中学二年级。为了供养母亲和
弟妹,他只好中途辍学,进了一家茶楼当跑堂。
李嘉诚在茶楼一干就是两年。那段日子,他“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
火回家来,有说不出的辛苦,然而,就在他一天工作个小时之后,他仍在
夜间坚持自修中学课程。为了保证自己早晨上班万无一失,他准备了个小
闹钟同时叫醒自己。这个习惯,他一直保持至今。
岁那年,他在一间塑料厂找到了做推销员的工作,开始了被香港人称
之为“行街仔”的生涯。
厂里推销员一共有个,都是年龄比他大经验比他丰富的人,但他的推
销成绩,是除他之外的第一名的倍!由于工作出色, 岁他就被提升为部
门经理,一年又升为总经理。
这是李嘉诚走入社会后成功地迈出的第一步,他对自己的那段经历评价
甚高:“那段经历使我真正懂得了该干点什么。年的推销工作所学到的。
是我今天花亿亿也买不到的。”
蛟龙岂能久困于池中?他听到了内心深处要求独立创业出人头地的呼
唤。
偷师赚来第一桶金
年,一条小溪边的几间破房子里,一个小伙子和几名穿得破破烂烂
的工人跑进跑出忙碌着,破旧的房子,昏暗的灯光。倒是那块“长江塑胶厂”
的牌子是崭新的。
这是李嘉诚靠港元的积蓄办起来的工厂,是他事业的起点。
创业伊始,资金少,人才缺,采购、设计、施工、推销,都是李嘉诚“一
脚踢”。岁的青年雄心万丈,他见头几批产品销路很好,便拼命地扩大生
产,结果出现了产品积压、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
有几个夜晚,李嘉诚奔走于亲朋好友间,得到的都是冷漠的答复,原来
订好协议的生意伙伴也变卦了。破产的威胁笼罩着他,据说他有一天晚上围
着工厂转悠了大半夜,几次向河边走去;不管他是否想自杀,但其心境之痛
苦可想而知。
经过多少个日夜的焦虑躁动,他终于冷静下来了。总结失败的教训,是
因为操之过急,生产与销售没有配合好,没有建立自己的销售网。于是果断
地收缩生产,派出得力的工人搞推销,自己亲自带着产品拜访了上百个代理
商。多年后李嘉诚心有余悸亦不无自豪地说,“整顿”活动收效很大,有几
个经销商支付了一些定金,终于使工厂渡过了危机,进入了稳步增长阶段。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来了。李嘉诚敏锐地意识到:他所生产的塑胶产品,
在国际市场上接近饱和要想使自己的企业脱颖而出,必须实行“转轨”,创
造出新的产品。这个念头紧紧缠绕着他,他为此绞尽脑汁。
一天深夜,李嘉诚像往常一样临睡前随手翻阅一些杂志。当他阅读到最
新英文版《塑胶》杂志时,发现在不太引人注目的边角地方,刊登了一篇有
关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设计制造的塑胶花,即将倾销欧美市场的消
息。
李嘉诚立即意识到:这正是他一直在寻找的新产品,它具有行销全世界
的魅力!
年的春天,李嘉诚满怀着希望,踏上了飞往意大利学习塑胶花制作
技术的征程。
精明的李嘉诚深知生意人对一个刚面世的新产品的重视与保留程度,故
此他不断地以购货商、推销员等身份,甚至不惜打短工,千方百计地搜集点
点滴滴的有关资料,他不耻下问。和这个企业的技术工人交上了朋友。当他
踏上回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