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7
文档名称:

【社会科学类】论衡全译(中).pdf

格式:pdf   页数:32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社会科学类】论衡全译(中).pdf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7/2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社会科学类】论衡全译(中).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衡全译(中)
谈天篇
【题解】
本篇名叫“谈天”,实际上是谈天地。
儒者认为“天,气也,故其去人不远。人有是非,阴为德害(暗中做了好事或坏事),天辄知
之,又辄应之”。天是有意志能赏罚的。王充则指出:“天地,含气之自然也”,“天,体,非气也”,
坚持天是自然界的物质实体。
关于地到底有多大的问题,作者通过对太阳和北斗星的观察以及询问到过日南郡的人,认为地
是很广大的,要超出邹衍的大九州。这虽然于文章意义不大,但这种见解在当时有助于人们提高认识,
开阔眼界。
对共工触不周山和女娲补天的神话,王充按实有其事进行批判,虽言之凿凿,但终无可取之处。
【原文】
· 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
使天柱折,地维绝③。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④,断鳌足以立四极⑤。天
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⑥。”此久远之文,世间
是之言也。文雅之人,怪而无以非,若非而无以夺⑦,又恐其实然,不敢正
议。以天道人事论之,殆虚言也。
【注释】
共(ō 工)工:传说中的上古英雄。相传为炎帝部落的一支,黄帝时水官。他的儿子后土
治水有功,被祀奉为社神。颛顼:参见· 注。
不周山:传说中上古山名。据王逸注《离骚》,高诱注《山海径·原道训》在昆仑山西北。
维:系物的大绳子。地维:地的四角。古代神话中认为天圆地方,天有九柱支撑,地有四维
系缀。绝:断。
女娲(ā蛙):上古神话中的女神。《说文·女部》: “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销:熔化。
鳌(á 熬):传说中的海中大龟。
引文参见《淮南子·天文训》、《列子·汤问》。
夺:使丧失。这里是驳倒的意思。
【译文】
儒者的书上说:“共工与颛顼争做天子没有成功,发怒就撞不周山,结
果把撑天的柱子弄折了,系地四角的绳子搞断了。于是女娲熔炼五色石来补
苍天,砍掉鳌的脚来顶住天的四边。由于天的西北方残缺,所以日月往那里
移动;由于地的东南方残缺,所以众多的江河向那里流去。”这是很久以前
的记载,又为世间上人们肯定的说法。有学问的人,感到奇怪却无法指出它
的不对,或者认为不对,却无法给予驳斥,但又恐怕它确实如此,因此不敢
直接加以论述。用自然的道理和社会的情况来讨论,大都是没有根据的说法。
【原文】
· 与人争为天子不胜,怒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有力如
此,天下无敌。以此之力,与三军战,则士卒蝼蚁也,兵革毫芒也,安得
不胜之恨,怒触不周之山乎?且坚重莫如山,以万人之力,共推小山,不能
动也。如不周之山,大山也。使是天柱乎?折之固难;使非柱乎?触不周
山而使天柱折,是亦复难。信,颛顼与之争,举天下之兵,悉海内之众,不
能当也,何不胜之有!
【注译】
革:皮革做的甲胄。
上言“使是天柱乎”,此当反言“使非天柱乎”,故疑“非”下脱一“天”字。
【译文】
跟别人争当天子没有成功,发怒撞不周山,把撑天的柱子弄折了,把系
地四角的绳子搞断了,有这样大的力量,那么天下就没有敌手。用这样大的
力量,跟三军打仗,那么敌方的士兵像蝼蚁,武器盔甲像毫毛麦芒一样不堪
一击,怎么会有失败的怨恨,发怒去撞不周山呢?况且坚固厚重没有比得上
山的,用万人的力量,共同推座小山,也无法能推动。像不周山,是座大山。
假使它是撑天的柱子呢?弄折它确实困难;假使它不是撑天的柱子呢?撞不
周山而使撑天的柱子折断,这也还是不容易的。如果共工确实能“触不周之
山,使天柱折,地维绝”的话,颛顼跟他争当天子,就是拿出天下的军队,
用尽四海之内的人力,也抵挡不了,他怎么会打不胜呢!
【原文】
· 且夫天者,气邪?体也?如气乎,云烟无异,安得柱而折
之?女娲以石补之,是体也。如审然,天乃玉石之类也。石之质重,千里一
柱,不能胜也。如五岳之巅不能上极天乃为柱,如触不周,上极天乎?不
周为共工所折,当此之时,天毁坏也。如审毁坏,何用举之?断鳌之足以立
四极,说者曰:“鳌,古之大兽也,四足长大,故断其足以立四极。”夫
不周,山也;鳌,兽也。夫天本以山为柱,共工折之,代以兽足,骨有腐朽,
何能立之久?且鳌足可以柱天,体必长大,不容于天地,女娲虽圣,何能杀
之?如能杀之,杀之何用?足可以柱天,则皮革如铁石,刀、剑、矛、戟、
不能刺之,强弩利矢不能胜射也。
【注释】
也:根据文气,疑为“邪”字。上文有“气邪”,可证。
根据文意,疑“云”上夺一“与”字。
触:上言“如五岳之巅不能上极天”,此该反言“如不周上极天乎?”故疑“触”涉上文诸
“触不周之山”衍。
兽:鳌是大龟,虽传说它能“力负蓬、瀛、壶三山”,但称为兽,未闻。
射:疑“之”字之误。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