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在我工作的这几年期间,我担任学校教务干事与班主任,对学校里的大多学生及自己带班的班级学生情况较了解,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农民走入城市,随之也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文化教育、心理健康、社会侵害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调查和分析的重点,我发现留守儿童普遍生理与心理健康欠佳、容易受到社会上的各种侵害等问题。本文主要提出留守儿童问题的严峻性与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些构想与对策,从而更新社会与家长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使社会及广大家长广泛关注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即没有能够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而是被留在家里,在当地农村上学的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据了解,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情况分为三种:一种是父亲外出打工,母亲留守在家;第二种是父亲留守在家,母亲外出打工;第三种是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父母外出,留守儿童托付给临时监护人,留守儿童监护以隔代监护为主,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监护,20%由父或母其中一方照顾,或寄养在亲戚家里。
部分留守儿童生活条件较差,生活费普遍较低,生活水平处于基本的温饱阶段,营养和健康要求都不高。留守儿童的心理不够健全。他们非常希望或比较希望能和父母住在一起,渴望感受父母的爱抚,
而大多存在心理不安全感。通过平时课堂与生活中的表现即可发现,上课回答问题声音不大,甚至有害怕心理,害怕答错又害怕老师的惩罚,另方面,学习上存在困难。半数以上的孩子没有家庭学习辅导。留守儿童道德行为不够规范。有些孩子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变得胆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行为失范,脾气变得暴躁、任性,打架斗殴、侮骂老师和同学,甚至长辈。
在任教阶段,我一直从三年级带上来,所以对中高年级情况较了解。经过对中高年级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作分析,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觉,但影响深远。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他们自惭形秽,怕被别人瞧不起。因此,内向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自卑心理问题越明显。有的父母把孩子托给亲属,孩子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认为自己不是这家庭中的一员,觉得自己比这个家庭中的人低一等,说话小心翼翼,做事思前想后,怕做错或做不好招别人责备,这很容易形成焦虑和抑郁的人格障碍。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信任感,容易对周围的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害怕与人交往,逃避各种活动,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周宗奎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现一定的自我封闭性,不敢参加集体活动,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后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一段时间不爱说话、不愿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心理孤僻抑郁[1]。
因缺少父母的管教,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对人际交往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