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11届国赛给我的启示
晋中教研室张晓刚
感受之一:优秀的青年教师大量涌现出来。
北京西城区皇城根小学教师薛铮、江苏省南通市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吴冬冬、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章雅玲等几位教师的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首先是理念新,这几位教师用自己的课堂很好地诠释了新修订课程标准的一些核心理念,模型思想、推理能力、创新意识、几何直观等理念在他们的课堂发挥的淋漓尽致。其次是数学活动设计的非常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运用非常自如,说明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落实在这些学校日常的常规教学活动中。
案例1:《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江苏)
片段一:切土豆。第一个环节是非常熟悉的切土豆,只见吴老师让学生们依次切第一刀,用手摸摸新切的面,感受面,比较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再切一刀,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指一下新增加边,并想一想它是怎么形成的。揭示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切第三刀,观察又有什么新变化。指一指新增加的点,并数一数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揭示三条棱相交的叫做顶点。
这个环节让我有些失望,这节课我们很多老师讲过,也用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活动可能在中国的小学数学课上已经用过无数次了,为什么没有创设出更新的方式认识面、棱和顶点呢?课后问道江苏省教研室的王林老师,他说我们想来想去再没有更好的方式了,所以就用了这样的方式。这是一个真实的回答,也是一个现实的回答,我想很多时候可能我们没有创新,也许继承就是最好的一种方式了。
片段二:小小建筑师
每组学生都发了不同颜色四种小棒,分别是9厘米4根,6厘米4根,5厘米3根,4厘米8根和一些接头。请小组合作拼出一个长方体。
组1汇报:我们小组选择的是9厘米、6厘米和5厘米的,在拼的过程中发现5厘米的只有三根,而长方体每组棱需要4根呢,所以就换成了4厘米的。
组2汇报,我们小组用了9厘米和4厘米的,也拼成了一个长方体。
师:比较一下看看,这两个长方体作品,你有什么发现?
片段三:形成表象内化长方体特征。
师:根据刚才的拼接,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呢?现在大家看看课件上面的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呢?
生:3个面,9条棱。
师:为什么只有3个面和9条棱呢?另外的3个面和3条棱,你能画出来吗?生依次画出隐藏着的3条棱。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可以去掉几条棱,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吗?最后留下几条棱了依旧可以想象出长方体呢?
生:留下了3条。分别是长、宽、高。
师:现在下面有几个面,你能分别找出它们那些是这个长方体的面吗?
生依次找出了前面、左面和上面相对应的长方形。
师:这个长方体再变一变,成了什么图形,它又有那些特点呢?
这个是一个让学生充满猜想和思考的环节,建立起长方体模型,又去掉模型,换一种形式再建立起模型,再变成正方体,学生就在不断转化的过程中,充分感受长方体的特征,从而充分地认识长方体,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认识正方体,体现了很好的认识过程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过程,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受是深刻的,体验是真实的,效果是明显的。想想我们教学中那些虚假的自主,无效和合作和无价值的探究,这样的活动真值得我们好好地思考,不是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不好,是我们的教师根本就设计不出有价值的数学活动,这样的课,真应该让大家好好地看看,学学,这才是真正的生本,真正的课改。
案例2:平行与垂直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章雅玲
片段一:认识同一平面。
     师:我用长方形的纸张折了一个长方体纸筒,每个面上面写了一个字(无始无终)。你们看到了吗?现在打开这张纸,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几个字都到了同一个平面上。
师:这是一个谜面,你猜猜我们学过的一种图形是什么?
生: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