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文档名称:

新中国舞蹈史发展研究.pdf

格式:pdf   页数: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新中国舞蹈史发展研究.pdf

上传人:yzhqw888 2015/4/2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新中国舞蹈史发展研究.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5 中 2014 年第 14 期(总第 460 期)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257Wide-angle Lens 【广角镜】一、新中国诞生新中国的诞生,使饱尝了战争苦难的中国人民第一次感受了当家做主的喜悦。人们各个兴高彩烈,这种发自内心的激情汇成了一股劲,在舞蹈上的具体表现是集体舞的大流行。随着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衣着款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青年人们穿着新式的衣服,跳起欢快的舞蹈,成为那个时期的时尚。从中南海到各省省会,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人人都能跳上一段“华尔兹”、“探戈”舞,人们把这一行为形象地称为“蹦嚓嚓”,这是一种对流行的国际交谊舞的称呼。这使我们想起了世纪初的那次交谊舞大流行的场面,50 年代流行的交谊舞与世纪初的那次相比更具有全民性。此外,一些音乐工作者以极大的革命热情投入了集体舞的创作,一批以中国音乐编排的集体舞诞生,如《青春圆舞曲》《邀请舞》《咱们工人有力量》《社员都是向阳花》等。这些舞蹈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风靡全国的舞蹈。与此同时,戴爱莲开创的“边疆舞”也十分流行,从舞种到内容与形式,在原有基础上更加丰富。可以说,50 年代是我国群众舞蹈开展的最热烈、最活跃的时期。自 50 年代末开始,中国大陆刮起了“浮夸风”,许多表演团体和群众艺术场馆都先后被撤消,这些因素深深制约了群众舞蹈的发展。取而代之的是《除四害舞》《抓老鼠舞》等一些概念化、标签式的舞蹈形式。二、1966-1976 年1966-1976 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在舞蹈领域里首先遏制了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在舞蹈创作领域提倡以阶级斗争为纲,舞蹈作品要塑造“英雄人物”,突出表现阶级斗争,在短短几分钟的舞蹈里表现阶级斗争的内容。一些表现花、鸟、鱼、虫、神话、童话、爱情等方面的内容被一概否定,如舞蹈《春江花月夜》被指责为“披着华丽的外衣,兜售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思想的作品”。认为该舞表现了追求没落生活的贵夫人之流的感情。总之,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都被禁止,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具革命性与斗争性的“造反舞”和“忠字舞”。“造反舞”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产物,它是随着“文革”中的“红卫兵”现象而产生。“造反舞”最初的表现形式是:一些参加了“革命”的学生,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以“宣传队”的形式在街头巷尾唱歌跳舞,所唱“造反歌”配以“造反舞”。之后,这一舞蹈形式以惊人的速度风靡全国,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舞蹈。“造反舞”以“挺胸架拳提筋式、托塔顶天立地式、扬臂挥手前进式、握拳曲肘紧跟式、双手捧心陶醉式、双手高举颂扬式、弓步前跨冲锋式、跺脚踢腿登踹式”为主要动作形态。这一动作形态后来被人们戏称为“八大件”。三、1976 年至今1976 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干枯了多年的舞蹈又开始滋润起来了,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在人们的生活中又响起了“华尔兹”的音乐,与交谊舞久别的人们又开始跳起来了。在舞蹈界,很多中老年舞蹈家们重返舞台,一大批经典剧目被重新上演,如《荷花舞》《孔雀舞》《天鹅湖》等。文化部、国家民委多次举行了全国性的文艺调演,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繁荣了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多优秀的舞蹈作品,人们切身感受到了舞蹈艺术的又一个春天。从 1980 年以后的十余年间,中国舞蹈的发展进入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