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云冈石窟.ppt

格式:ppt   大小:3,659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云冈石窟.ppt

上传人:liwenfei1314 2017/12/16 文件大小:3.5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云冈石窟.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云冈石窟
开凿及保护分析
1202 杜晓伟
石窟简介
开凿条件
损坏及保护
石窟简介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武州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北魏,云冈石窟的开凿从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
初唐以后,平城呈现萧条景象,云冈石窟的建设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有大项工程。
辽金,辽兴宗、道宗时期,辽皇室曾对武州山石窟寺进行过延续十年之久的大规模修整。
明嘉靖年间,云冈寺院再遭兵燹,沦为灰烬。
清代,清顺治八年(1651年)云冈寺院得以重修。
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
早期石窟:第16至20窟(即昙曜五窟)
特点: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面容丰满端庄,双肩宽厚平直且垂肩。
中期石窟:第1至13窟
特点: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最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
晚期石窟:第21至45窟
特点: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种造像为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
看点:这一时期的石窟多是迁都洛阳后的建筑,造像多为瘦骨清像,佛像一律褒衣博带,衣纹下部褶纹重叠,神态文雅秀丽,身姿挺秀,神态飘逸,注重形式美,藻井中飞天飘逸洒脱,具有浓厚的汉化风格,与龙门雕刻十分接近。
开凿条件
一、原因:
北魏佛教具有强烈的国家政治色彩,鲜卑政权利用佛教敷导民俗、统一思想,佛教也依附皇权乘势发展。所以,在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下,平城佛教得以迅速发展,寺塔建立、僧人聚集,寺院经济空前繁荣。但也正是由于佛教的迅猛发展,寺院经济的膨胀触及到国家经济利益,引起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再加上佛教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之争愈演愈烈,从而导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
太武帝生前对废佛之举已有悔意,昙曜提议开凿石窟得到了文成帝的同意。文成帝即位后,矫正废佛政策的时机已经成熟,所以迅速地推行了复佛措施。昙曜提出凿窟雕佛的建议,文成帝认为正可借此弥补祖父废佛之过,同时为祖先追福,便很爽快地批准了昙曜的建议,并从人力物力上给予极大的支持。
二、条件分析:
⑴靠山临水风光优美环境清幽;
⑵风水学“藏风的水”原则,武州山东西绵延,石窟坐北朝南靠山面水,处云冈盆地之中;
⑶距都城距离适中(16公里);北魏皇帝先后7次到武州山祈福,这里成为北魏王室的祈福神山;
⑷地质因素及石质特性:
岩石为侏罗纪云冈统透镜体砂岩,岩性变化不大,具有整体岩石硬度,利于雕刻;
岩性对雕刻的影响:


⑸坐北朝南,窟前视眼开阔;
龙门石窟
石灰岩较坚细
精细雕刻为主
敦煌石窟
砾岩岩性变化大,硬度不一
开凿泥塑彩绘结合
云冈石窟
砂岩(长石、石英)表面硬下层软
精雕和粗雕结合
云冈
龙门
敦煌
石窟的破坏问题
大同是我国的煤炭之都, 上个世纪的时候,原来的108国道就从云冈石窟边上穿过,每天大量的拉煤厂扬起的烟尘和粉煤灰给云冈石窟的大佛们披上了一层厚厚的黑沙,直接损害了云冈石窟的形象,后来当地政府专门改建了公路,运煤车绕开了云冈石窟,云冈大佛披黑色袈裟的情况才得到解决。
另外,大同云冈石窟风化的难题很严重,风化的原因也有多种,水则是引起石窟雕刻风化的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同时,在二氧化硫浓度很高、湿度较高的情况下,石窟很容易受到破坏。

云冈石窟里空气较为湿润,高温高湿度遇到低温的岩壁时在壁面上容易形成凝结水及雨水下渗侵蚀。
战乱损坏
自然风雨侵蚀
酸雨煤炭风尘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