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教学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鲜活化”处理,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形象美、意境美。感受语言之美语文课中的课文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工具,教材中的散文、诗歌等各种文学载体无不蕴含着语言美,作者运用各种写作技巧使文章生动形象,通过文字形式向阅读者传达了自己的情感,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语句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品味文字的美感,感受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让学生宛如置身其中,并通过品味学习,将这些美的元素转化为语文知识,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比如在学习《可爱的草塘》这篇散文时,教师先富有感情的示范朗读一遍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中优美的、喜爱的词句,并划出来,示范朗读一遍后请学生大声朗读一遍,在朗读过程中展开想象力根据作者的语句对课文情景展开想象,通过文字进行场景重建。有的学生说课文中将草塘比喻成大海,脑海中马上浮现碧波随着风翻滚,无边无际的景象,令人感觉心旷神怡;有的学生说作者在描写草塘的绿时使用了鲜绿、碧绿、墨绿等词汇,让人感受到草塘颜色的变化之美,犹如置身于一幅绿色的画卷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细品,感受到了语言的动态美。感受形象之美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在于它的形象性,用于语言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让人物形象生动饱满起来,同时文章中所塑造的美好向上的形象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发展,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情操。比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一段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情景,其中对鲁迅动作的描写,“扶、蹲、半跪、拿、夹、洗、敷、扎”连用九个动作,刻画出鲁迅先生助人为乐的感人形象,而后又通过“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叹了口气”等动作表情的描写让学生体会到鲁迅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穷苦百姓的怜悯之情。课文通过对鲁迅高尚品质的形象刻画,让学生洗涤心灵,感受真善美。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的形象之美,教师可让学生模仿表演课文中的对话情境,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表现出人物的表情、说话语气等,让学生有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
小学生因为相对缺乏生活和情感经验,仅通过文字描写往往较难感受到文章的美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提点,“投其所好”运用更多的课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对语言美有更直观的感受。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学习完《蒲公英》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对描写蒲公英使用的语句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相互引导、共同感受蒲公英的美。还可以通过绘画、唱歌、创编等延伸活动把抽象的语言美具象化,在学生的动手、动口的实践中将语言文字中的美更好的显现出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审美情感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
将教学内容高度还原化对强化审美渗透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可巧妙利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