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文档名称: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doc

格式:doc   页数:3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doc

上传人:ayst8776 2015/8/2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全日制普通高中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审定稿)
 
 
 
 
 
 
 
 
 
 
 
 
 
 
 
 
 
 
2003年2月
目录
 
一、课程性质……………………………………………………………………… 3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4
三、课程设计思路………………………………………………………………… 5
四、课程目标……………………………………………………………………… 8
五、课程标准………………………………………………………………………9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9
选修一算法与程序设计………………………………………………………12
选修二多媒体技术应用………………………………………………………15
选修三网络技术应用…………………………………………………………17
选修四数据管理技术…………………………………………………………19
选修五人工智能初步………………………………………………………… 21
六、实施建议………………………………………………………………………24
教学建议……………………………………………………………………… 24
评价建议……………………………………………………………………… 27
教科书编写建议…………………………………………………………………31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33
七、案例……………………………………………………………………………34
一、课程性质
 
 
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既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分支,又已经深化为改造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基本手段。信息技术因信息交流需要而产生和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又扩展了信息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最本质要求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育、经济和政治等领域,席卷全球的信息文化业已形成,并推动着全社会的“文化重塑”,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在普通高中设立信息技术科目,为培养适应信息社会未来公民奠定基础,是我国在全球性信息化建设竞争进程中,抓住机遇,赶上世界发展的步伐,抢占制高点的必要保证。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表现如下。
(一)基础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表现在,它是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中应用乃至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学****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综合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表现在,其内容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等技能性知识,也包括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信息技术过程、方法与结果评价的方法,信息技术在学****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相关权利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
(三)人文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性表现在,课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既表现出基本的工具价值又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即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二)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的平台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既关注当前的学****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身学****的平台。
(三)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四) 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