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京教杯”教学设计(朝阳区高中化学刘堃).doc

格式:doc   大小:261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京教杯”教学设计(朝阳区高中化学刘堃).doc

上传人:drp539606 2018/11/30 文件大小:26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京教杯”教学设计(朝阳区高中化学刘堃).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教师姓名:刘堃学校:朝阳区和平街一中
教学指导思想
高三的教学是学生在前三年化学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该过程中体会学科价值,提升思维能力的关键一年,因此更要重视提高学生终身学习所需具备的科学素养。而对于简单体系的复杂反应进行探究与分析,是北京高考近几年的考查方向,更重要的是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让学生从看似简单的反应体系入手,通过对比分析找到复杂现象背后的原因,并在对具体事例探究基础上归纳出分析体系反应的“思维模型”,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加强思维的深广度,加深对“宏微结合”、“证据推理”等学科思维运用的理解。整节课在遇到困难再反思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真实过程并收获成就感和乐趣,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建立善于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以分析“铝与铜盐溶液”的反应作为探究主线。因三个相似的反应体系却呈现出不同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反应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探究“简单体系的复杂反应”优势在于装置与试剂易清晰呈现,便于学生入手分析,而现象多变甚至让人感觉“出乎意料”,则便于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并在探索过程中让学生更加灵活应用知识,提升思维品质,内化思维方式。因此,作为高三教学,本节课围绕的四个“简单体系的复杂反应”实验,一方面承载了对高三“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盐类水解、沉淀溶解平衡”等核心知识的考查功能,另一方面因其体系相似而又现象不同的特性,可以帮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对比得出分析体系反应的“思维模型”,有利于思维能力和方法的提升。在对实验的不断探究和反思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科学探究的真实过程,体会科学探索的严谨与不易。
学生情况分析
1、从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在高一高二完成了对常见无机物的性质、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但知识掌握不够灵活,对复杂体系可能出现的陌生物质缺乏主动查找资料的自学意识。
2、从能力层面: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比较熟悉,能较好的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注意“控制变量”的使用,但对于验证过程中推翻猜想的探究情况较陌生,还需要在合理的引导下,挖掘学生思维深度,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反思,重新寻找合理猜想,主动提出知识信息的补充需求,并体会“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证实与证伪”等实验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采用小组合作模式开展科学探究,穿插学生实验、填写展板、汇报交流、现场查阅资料等活动。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熟练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盐类水解、沉淀溶解平衡等原理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的演绎猜想,有宏微结合的意识。2、能结合物质性质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并给予解释。
3、能在演绎推理过程中主动寻找所需信息并会查阅资料获取新知识,进而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挖掘帮助学生提升思维高度,在不断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演绎与归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综合运用。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解释与反思,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实验设计与结论分析的严谨性。3、在对实验原理的分析过程中形成较完整的“思维模型”并会运用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利用对教材实验的仿做失败与实验改进文献作为引课素材,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敢于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