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克隆技术发展与科技伦理进步新世纪伊始,人类社会步入了快速发展和剧烈变动之中。在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动之中,克隆技术备受关注,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名词。一方面,由于克隆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前景, 人们对它寄予了无限的期望;而另一方面,又由于其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不确定的抑或是灾难性的后果,不少人视之为洪水猛兽而强烈反对。 2004 年 11月 19 日联合国一次会议放弃了制定一项禁止生殖性克隆人的国际条约的努力。在这次大会上,由于争论陷入僵局,由哥斯达黎加等 60 国提出的要求全面禁止克隆人试验的提议, 和由比利时提出的禁止生殖性克隆人研究、允许治疗性克隆研究的提议均未通过。克隆技术目前发展状况如何?克隆人究竟离我们有多远?克隆技术产生了哪些伦理问题?克隆技术可以禁止吗?伦理学不能接纳这项新技术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克隆技术的发展?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讨论。一、克隆技术的发展使克隆人成为可能上世纪初,韦伯( H. J. Webber )创造了“克隆”这一词,其含义指由单个祖先个体经过无性繁殖而产生的其他个体。由于该词构词简短,容易发音,能清晰表达出准确的意思,因此这一术语很快得到学术界的认同并加以广泛使用[1]() 。 1952 年,科学家开始用青蛙进行克隆实验。从此以后,动物克隆的试验结果不断涌现。 1970 年克隆青蛙实验取得突破,青蛙卵发育成了蝌蚪。 1984 年第一只胚胎克隆羊诞生。 1997 年 2月 24 日,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家用取自一只 6 岁成年羊的乳腺细胞培育成功一只克隆羊。 1998 年7 月,日本科学家利用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的两头牛犊诞生。 2000 年1 月,美国科学家宣布克隆猴成功。 2000 年3月14 日,曾参与克隆小羊“多莉”的英国 PPL 公司宣布,他们成功培育出 5 头克隆猪。随着一系列克隆技术突破的完成,克隆人从技术上来讲已成为可能。有的科学家认为,从技术上说克隆人并不比克隆其他哺乳动物更困难。克隆人即将出世的消息也不断传来。意大利著名的“克隆狂”安蒂诺里曾宣布,克隆胎儿将于 2003 年1 月问世。 2003 年第一期《发现》杂志也把 2002 年“命名”为“克隆年”,理由是克隆技术在当时已经进入了克隆人的阶段。该杂志断言: “虽然世界不想要克隆人,但克隆人却将要出现。”但是至今我们没有见到克隆人的问世,原因是尽管克隆技术出现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目前尚没有解决的问题。在理论上,分化的体细胞克隆对遗传物质重编(细胞核内所有或大部分基因关闭,细胞重新恢复全能性的过程)的机理还不清楚;克隆动物是否会记住供体细胞的年龄,克隆动物的连续后代是否会累积突变基因,以及在克隆过程中胞质线粒体所起的遗传作用等问题还没有解决。在实践中,存在着低着床率、高流产率的问题,维尔穆特研究组在培育“多莉”的实验中,融合了 277 枚移植核的卵细胞,仅获得了“多莉”这一只成活羔羊,成功率只有 %,同时进行的胎儿成纤维细胞和胚胎细胞的克隆实验的成功率也分别只有 %和 %。此外,生出的许多个体表现出生理缺陷或畸形。以克隆牛为例,日本、法国等国培育的许多克隆牛在降生后两个月内死去[2] 。观察结果表明,部分牛犊胎盘功能不完善,其血液中含氧量及生长因子的浓度都低于正常水平;有些牛犊的胸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