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林毅夫、蔡昉、李周:国有企业产生的逻辑人文与社会提交 2013/01/31 阅读: 132 来源:天则论丛( 1998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财政经贸出版社摘要: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摆脱经济落后的局面,中国政府领导人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虽然从理论上讲, 企业国有化并非是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唯一选择,但它却因具有政府能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配置经济剩余,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政府的战略意图,以及易于操作、政治风险小和监督成本低等一系列优点而成为内生性的制度安排。关键词: 林毅夫蔡昉李周国有企业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摆脱经济落后的局面,中国政府领导人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虽然从理论上讲, 企业国有化并非是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唯一选择, 但它却因具有政府能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配置经济剩余, 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政府的战略意图, 以及易于操作、政治风险小和监督成本低等一系列优点而成为内生性的制度安排。在没有市场竞争, 从而没有一种能够准确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充分信息指标的条件下, 剥夺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就是防止经营者采取侵犯所有者权益的机会主义行为的有效安排。这种内生性的治理方式可用来解决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着的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和责任不对等的问题, 具有次优( second best ) 的性质。本文力图揭示出国有企业产生的逻辑和治理结构形成的内生性。为了避免产生歧义,在展开论述之前有必要作一个说明∶我们讨论的并非是专门提供公共品的国有企业,而是同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相联系的国有企业。虽然在传统体制下,把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同国家整体利益联系在一起, 公共品概念的外延被无限地扩大了, 但从理论上还是可以把专门提供公共品的国有企业和体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意图的国有企业区分开的。最后指出, 建立充分竞争的市场体系是国有企业改革获得成功的前提, 如果国有企业仍然面临产品和要素价格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 改变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努力充其量事倍功半,甚至有可能背离改革的初衷。一、国有企业产生的背景和逻辑中华人民共和十分低下。 1949 年,国民收入只有 358 亿元,人均 66 元。国民收入中工业的比重仅为 %. 在工业总产值中, 重工业产值比重只占 %. 而当时发达国家的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都在 50% 上下。例如, 前联邦德国( 1950 年)在 55% 到 60% 之间; 美国( 195 3 年)为 % ; 加拿大( 1951-1955 年)为 % ; 瑞典( 1951-1955 年)在 54% 到 58% 之间 1「」。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经济结构也是如此。 1950 年其工业占国民收入总额的比重达到 42% 左右 2. 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品产量看, 1949 年中国钢产量只有 万吨,而 1950 年美国的钢产量为 8785 万吨,前苏联为 2733 万吨,日本为 484 万吨,前联邦德国为 1212 万吨, 英国为 1655 万吨; 1949 年中国能源产量( 折标准燃料)为 2371 万吨, 1950 年美国为 116620 万吨, 日本为 6232 万吨, 前联邦德国为 14106 万吨, 英国为 22149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