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doc

上传人:1485173816 2022/1/4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 1 页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 4 页
  [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什么是信息。
  了解哪些是信息处理的工具。
  [课时安排]
  建议1课时。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哪些是信息、信息处理工具。
  [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本课的学习应该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主,增强学生获取信息和进行信息处理的意识,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信息和信息处理的实例以及学生参及的看、听、说、摸等方式,对信息和信息处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实物演示、挂图展示、观看录像片、用计算机演示等直观性较强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主体参及的形式,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现实生活中人们用来接受、处理、发布信息的工具很多,有电视机、电话机、传真机、报纸、信函、计算机等,除了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这些信息处理工具外,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来展示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同学们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利用计算机这个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来处理信息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要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了,计算机已经在我们的身边,时刻为我们提供服务。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了解一点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等基本常识,应该从实践和理论这两个角度来讲。
  [参考资料]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这台计算机总共使用了18000多只电子管,1500多个继电器,重量达30多吨,占地180平方米,耗电150千瓦,其运算速度为每秒钟5000次。
  虽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十分庞大,性能也不是很高,但是它却奠定了计算机的发展基础,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自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电子计算机以异常迅猛的速度发展。电子计算机从诞生到现在大致上经历了四代:
  第一代是电子管计算机,开始于1946年,结构上以中央处理机为中心,使用机器语言,存储量小,主要用于数值计算。
  第二代是晶体管计算机,开始于1958年,结构上以存储器为中心,使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应用领域扩大到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等方面。
  第三代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64年,这一代计算机仍然以存储器为中心,机种多样化、系列化,外部设备不断增加、功能不断扩大,软件的功能进一步完善,除了用于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外,已经可以处理图像、文字等资料。
  第四代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71年,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众多方面。因为有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可以集成在一块或几块芯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型计算机。
  二、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
  虽然我国计算机事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56年我国开始规划电子计算机研制工作;1957年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