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docx

上传人:温柔的兰花 2022/1/27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
我国古代诗歌大多是抒情诗。
人生在世, 常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心灵感动, 这种心灵的感动或源于自然界的 “物象 ”,或来自人世间的 “事象 ”。外界事物触动了诗人敏感的心灵,或喜或怨,
(一 )通篇只写形象,不明说情意。依靠形象描写来暗示思想
感情,这是间接抒情。例如曹操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
哉,歌以咏志。 ”作者通过波澜壮阔、 气势磅礴的景物描写, 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通篇用赋的手法。 这样的抒情方式又叫 “寓情于景 ”,“景中含情 ”。
也有的诗通篇主要写人事,描写细节活动。例如王建的《宫词》:“宫人拍手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乞与金钱争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 ?”并未明说宫女的心情,只描写了宫女的一个细节:把钱给并不相识的太监, 打听宫外的情况。 这就把禁闭宫中的宫女们的寂寞苦闷表现出来了。这是即事抒情,寓情于事。
也有的诗通篇写物。 如虞世南的《蝉》:“垂缍 (蝉头触须 )饮清露,流响出疏 (高)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表面上写的是蝉,实际上写自己的胸怀抱负:果能自身高洁,不须凭借他人,
自然声名远播。 这种手法是托物言志, 诗中的蝉实际是作者品格的象征。
(二 )通篇主要写思想感情,不去描绘具体形象,但在抒发思
想感情的语句中含有景物形象。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
中提到 “古人 ”、“来者 ”和 “天地 ”,没有具体写某个人和怎样的天地。但联系到他登的幽州台 (古代燕昭王招揽天下贤士的地方 ),可以使人想到 “古人 ”、 “来者 ”指的是燕昭王一类的贤人,可知他抒发的是怀才不遇、 孤立无援的悲愤, 而 “天地 ”、“悠悠 ”则隐含着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而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种手法叫 “情中有景 ”,“景外含情 ”。
这种写法往往是跟 “用典 ”结合起来的。 “典 ”指典故,即历史上发生过的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句、 传说。以写景为主的抒情诗,一般不用典故,因为用典不便描绘景物特点,不利于抒情。
在以直接抒情为主的诗歌中, 又当别论, 如果所抒发的感情比较复杂深沉, 在格律诗里表达要受到字数的限制, 或者有些话不便明说,就可以用典故简练、含蓄地表达出来。抒情诗中运用的典
故,相当于一些浓缩的形象。 例如李贺的 《雁门太守行》:“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
君死。 ”“易水 ”、“黄金台 ”就是用典。相传燕昭王曾筑高台,上置千金,招揽天下贤士; 易水是荆轲为报答燕太子丹而去刺秦王之前悲歌壮别友人的地方。用这两个典故写出了将士们知恩图报、
不惜牺牲而浴血奋战的豪情。再如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用了汉文帝派遣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恢复他云中太守职任的典故, 是作者在自比魏尚, 希望朝廷重新启用自己,许多复杂的思想感情尽在寥寥数字之中。
(三 )既写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