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兴象玲珑”的诗境.docx

格式:docx   大小:1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兴象玲珑”的诗境.docx

上传人:春天的小花 2022/3/10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兴象玲珑”的诗境.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兴象玲珑”的诗境
张九龄作为玄宗开元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 不仅在政治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更以独特的诗文创作影响了盛唐一代文人。 张九龄诗歌现存 218 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不仅注重声律和风骨的融合,而且善于创故而让人们对同一首诗生发出了不同的见解。 鈡惺曾评:“梅诗如此,无声无臭矣。 ”(《诗归》)贺赏亦评此诗: “字字危栗,起结皆自占地步,正是寄托之词, 亦犹咏燕,特稍深耳。 ”(《载酒园诗话》)不管这些所谓的见解是否遵从诗人的本意, 他们毕竟看到了读张九龄的诗歌要善于在诗歌语言之外追寻其暗藏的神韵。 诗人们在对诗歌进行形象的抒写之外,尤需打造动人心弦的优美意境。 张九龄的这种从形象中自然感发传达表现内容的意境创造, 也是极为符合盛唐时期诗人们兴象诗境的创造的。
张九龄作为盛唐前期的一名重要诗人, 其诗中使咏怀言志和外界形象交融、互相渗透达到含蕴深厚、 余味悠长的醇美境界的多是山水纪行诗和月夜怀人诗。
张九龄一生爱好山水,善于将其政治情怀与山水抒写结合起来,因此虽然他的一部分古体山水诗受谢灵运山水诗的影响, 还没有达到写景和抒情言志的交融互渗,但是由于他 “着意追求 ‘言象会自泯,意色聊自宣 ’,即重在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理想 ”(《中国文学史》),从而让他的一些山水诗的表现手法异于前代诗人们。 前人们的山水诗多重在写景状物, 追求外形的神似而少于寄情其中, 而张九龄却将主观情思融入景物、意象之中,寄情于景,借景抒情,如此其山水诗就完
成了内在情韵和外在景物形象的自然融合, 显得情致深厚、韵味悠长。
如《西江夜行》: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外物寂无扰,中流淡自清。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
鸣。
开元十八年诗人由洪州任上转桂州刺史、 兼岭南道按察使, 便道
归省,得以与家人欢聚。此诗当作于归省后前往桂州的途中。浓重的
乡情飘散于清新澹然的西江夜景之下, 愁绪凝结在月下霜华之中, 诗
人正沉溺于这月夜下的沉思, 却忽然惊醒于汀州鹤鸣, 全诗于此骤结。
在这里,诗人将归乡后离家的濃愁、月夜的优美、沉思的理趣完美地
凝结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张九龄的近体诗更是达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 如《登荆州城望江》:
滔滔大江水,天地相终始。经阅几世人,复叹谁家子。东望何悠悠,西来昼夜流。岁月既如此,为心那不愁。
在这里,表面看来只是描写连绵不绝江水的纯粹的山水诗, 但是细细品味,更能体会出诗人所传达的那种年岁易逝、 人生苦短的感叹和愁绪。这种感叹和愁绪与山水意象构成了形象的 “二重世界 ”,含蕴十分深厚。又如前面曾提到过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也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的背后,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境界和政治抱负。由此可见,张九龄的这些诗作确然不是 “有句无篇 ”的六朝诗歌所能比拟的,清人翁方纲曾如此评唐代诗歌: “自在气体醇厚,兴象超远。(”《石洲诗话》)这正是对张九龄诗作最恰当的评价。
张九龄山水纪行诗中还有很多体现情景交融、 兴象玲珑诗境的作品,如:“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 猿声虽此夜, 不是别家愁。 ”(《耒阳溪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