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读王秉钦《翻译思想史》摘要:本文主要内容是关于王秉钦教授的《思想史》的读后感。他把翻译发展史分为5 个历史时期, 对于喜欢历史或是了解历史的读者来说, 不会显得太枯燥。但是纵观全书, 还是有一定的缺憾的, 就是这本书对大家的理论讲的比较浅, 都是讲的一些很著名的理论, 分析比较少, 更多的是放在历史部分。而且比较偏重讲古代和近代的理论, 对于当代的理论谈得比较少。关键词:思想史;王秉钦;直译;意译一、前言客观公正的学术态度是对写史的作者的基本要求, 同时, 敏锐的科学意识和恰当的批评眼光也不可或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亦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所需要具备的素质, 做到学术为本, 以客观, 公正的角度出发。在这一点上, 王秉钦教授为他人树立了表率, 严谨公正的学术原则为其一直以来所秉持的,以详尽、客观的事实为依据,以独特的学术眼光和“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把曾经被批为“资产阶级的一些文人”的重要翻译思想载入本书, 有的还设立了专节专论。王秉钦教授的《思想史》的写作在追求科学性方面的确是做出了努力的。二、发展史本书把中国漫长的翻译发展史, 分为了五个历史时期: 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翻译时期;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清末民初的西学时期;“五 2 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期; 新中载最早的翻译始于战国时期,最早的翻译蚊子作品是《越人歌》。关于佛经翻译始于何时, 在史学界也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 我国译经事业始自公元 67 年;另一种是公园 147 年,文中作者列出了两种认同范围较广的时间, 而且没有自己作出偏向那一种的文字, 比较客观, 不会影响读者阅读。古代佛经翻译事业从最早的重直译到后秦时期鸠摩罗什的重意译,再到后来隋代的彦琮又倾向于直译, 最后到唐朝时期的玄奘创出的“新译”, 奠定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初步基础。古代佛经翻译的翻译家们主要介绍了支谦、安世高、道安等古代著名翻译家的翻译思想以及所作出的贡献。比如道安提出的翻译要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 不得对原文的字有所增减。他在佛经翻译中提出的著名的“五失本, 三不易”的翻译理论对我国传统翻译思想是一大贡献。古代翻译家鸠摩罗什的“以信为本”的翻译思想强调翻译必须如实传达原作体在“信”的基础上追求“美”,使译文达到信与美的和谐统一。彦琮提出的“译德译才”,德才兼备方为合格的译者, 是我国翻译史上最早论说翻译人才素质的文字。宁可朴质, 而把道理表达清楚, 不要因讲求技巧而有悖原意。文中还提到佛经四大翻译家之一玄奘,玄奘的翻译主张,“既须求真,又须求俗”。主张直译和意译的完美结合。在翻译史上被成为一派“新译”。玄奘还提出了五不翻原则。接下来, 作者王秉钦按照时间线索, 在第二章论述了翻译史的第二个时期, 近代西学翻译时期, 19 世纪 90 年代中期到 20 世纪初, 这是翻译史上一个关键的时期。而梁启超的思想在 19 世纪初趋于成熟,梁启超通过其文章著述对这一时期思想气候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这本书里, 3 作者将其作为探讨这一时期思想变化的的切入点。通过对梁启超的思想变化过程及相关事物的研究来研究这一时期的思想变化。在梁启超的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西方的冲击”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对此,作者特地提醒我们在强调外部影响的时候不能够忽视中国传统内涵。虽然晚清不像思想鼎盛的南宋或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