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的规划研究
摘要:自然灾害频发的现状让人们越来越体会应急救援及建设避难场所的重要性,文章就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规划的全过程进行简要介绍,包括规划原则、依据、规划路线、详细的建设内容及最后的规划实施,并为我国城市地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的规划研究
摘要:自然灾害频发的现状让人们越来越体会应急救援及建设避难场所的重要性,文章就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规划的全过程进行简要介绍,包括规划原则、依据、规划路线、详细的建设内容及最后的规划实施,并为我国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规划提供全局性参考。
关键词:地震;应急避难所;规划
绪论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政府和社会对突发重大灾害可能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时,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1]。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后反映出我国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设置的不足。为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灾害损失,妥善临时安置灾民,稳定受灾民众情绪,根据《防震减灾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应结合城市特性进行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规划建设。
1) 注重实效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配套设施及相关供应要完善、满足规划避难人口一定时间内的生活需求;同时地震避难场所规划设计应近远兼顾,近期满足现状城市人口避难需求、远期满足规划人口避难需求。
2)平灾结合
充分利用现有的绿地、公园、健身广场、学校操场等场地,将其建设改造成应急避难场所,平时具有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
3)均衡布局
应急避难场所应就近就便,使突发事件发生时能迅速到达。减少对外部紧急救援的依赖。
4)快速通畅
地震灾害具有对城市道路、建筑破坏性强的特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远离高大建筑物、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易发生洪灾、火灾、塌方的地方;并保证两条以上疏散通道,宽度最少要符合消防要求;应急避难场所周边路网结构完善。
5)分级设置
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应结合城市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建筑密度情况等分成若干等级。一般可分为一、二、三级应急避难所及小型临时应急避难所。应急避难所规划,―2平方米进行建设[2]。
2. 规划依据
城市地震应急避难规划所规划依据应包括以下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 50413-2007》、《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 21734-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DB11/224-2004》[3]、《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城市地震应急预案()》、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现状等。
城市地震避难所规划分为两个层次:
(一)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控制性规划:确定城市应急避难所需求和布局
(二)城市地震避难所详细性规划设计:确定单个地震避难所设施规模和建设。
4. 详细建设内容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当兼有平常设施功能,灾害发生后启动公园的避难与救援机能。规划建设主要内容有:
1)配套设施建设: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