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第二节慢性鼻窦炎.ppt

格式:ppt   大小:2,047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二节慢性鼻窦炎.ppt

上传人:太丑很想放照片 2022/5/25 文件大小: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二节慢性鼻窦炎.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二节慢性鼻窦炎演示文稿
第一页,共二十一页。
优选第二节慢性鼻窦炎
第二页,共二十一页。
学****伤寒杂病论》的有关参考用书
★伤寒杂病论增补用方
★伤寒杂病论思辨要旨
★伤寒杂病论释疑解惑
★伤寒杂病论症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以小火煎煮30分钟;薄荷、辛夷后下煎煮20分钟。温服,每日分3服。
【配伍技巧】 若鼻塞不通者,加细辛、冰片,以辛散通窍;若黄鼻涕者,加黄芩、胆南星,以清热燥湿治涕;若头痛者,加防风、菊花、川芎,以疏散止痛;若夹热甚者,加知母、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等。
【药物功效】 方中重用麻黄散寒通窍。石膏量大力专清泻郁热。桂枝散寒通窍。杏仁肃降肺气。生姜宣肺利鼻。苍耳子、辛夷、白芷,辛温透达,芳香开窍。薄荷辛凉通窍,兼防辛温药伤津。大枣、炙甘草,既能益肺气,又能防止辛散药伤气。
第十二页,共二十一页。
㈢热壅鼻窍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 鼻塞,鼻涕黄浊,或嗅觉减退。
2.辨证要点 口渴欲饮水,舌红,苔薄黄,脉浮或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 前额痛,或咳嗽,或咽痛,或头昏,或头沉,或喷嚏。
【治则与选方】 疏散风热,芳香开窍;可选用麻杏石甘汤与苍耳子散合方。
【处方用药】 麻黄12g 杏仁9g 甘草6g 石膏24g 苍耳子8g 辛夷15g 白芷30g 薄荷2g
第十三页,共二十一页。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以小火煎煮30分钟;薄荷、辛夷后下煎煮20分钟。温服,每日分3服。
【配伍技巧】 若鼻涕黄稠者,加胆南星、黄芩,以清热燥湿涤痰;若鼻塞者,加冰片、菊花、葱白,以辛散芳香开窍;若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芒硝,以泻热通便;若小便少者,加茯苓、车前子,以通利小便;若热甚者,加银花、连翘、栀子,以清热泻火解毒等。
【药物功效】 方中麻黄辛散通达,宣发鼻窍。石膏清泻郁热,制约麻黄辛散温通而不助热。杏仁肃降肺气,和利鼻窍。苍耳子、辛夷、白芷,辛温透达,芳香开窍。薄荷辛凉通窍,兼防辛温药伤津。甘草益气和中,防止辛散药伤气。
第十四页,共二十一页。
㈣湿热扰鼻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 鼻塞,鼻涕黄浊,或嗅觉减退。
2.辨证要点 肢体困倦,舌质红,苔黄腻或厚,脉滑或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 口腻,或脘腹胀满,或头昏,或头沉,或头胀痛,或喷嚏,或大便不爽。
【治则与选方】 清热祛湿,开窍通鼻;可选用麻杏薏甘汤与栀子柏皮汤合方。
【处方用药】 麻黄8g 杏仁9g 薏苡仁8g 甘草15g 栀子15g 黄柏6g
第十五页,共二十一页。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以小火煎煮30分钟。温服,每日分3服。
【配伍技巧】 若鼻塞者,加薄荷、冰片、辛夷,以芳香开窍,清热通鼻;若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芒硝,以泻热通便;若黄涕甚者,加黄芩、胆南星,以清热燥湿涤痰;若脘腹胀满者,加苍术、枳实,以行气消胀等。
【药物功效】 方中麻黄宣通鼻窍。薏苡仁清利湿浊。杏仁肃降肺气,化痰通窍。栀子、黄柏,清热燥湿。甘草益气和中,兼防辛散苦寒药伤胃。
第十六页,共二十一页。
㈤寒痰***鼻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 鼻塞,涕粘稠色白,擤之不出,或嗅觉减退。
2.辨证要点 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腻或厚,脉沉或迟。
3.可能伴随的症状 头痛,或肢体困重,或头昏,或头沉,或记忆力减退,或喷嚏。
【治则与选方】 散寒开窍,涤痰通鼻;可选用四逆汤与苍耳子散合方。
【处方用药】 甘草6g 干姜5g 附子生用,5g 苍耳子8g 辛夷15g 白芷30g 薄荷2g[若无生附子,可用生川乌代替]
第十七页,共二十一页。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以小火煎煮30分钟;薄荷、辛夷后下煎煮20分钟。温服,每日分3服。
【配伍技巧】 若寒甚者,加麻黄、桂枝、细辛,以温通开窍;若记忆力减退者,加远志、石菖蒲、酸枣仁,以开窍定志;若鼻涕粘稠量多者,加半夏、胆南星、陈皮,以燥湿涤痰;若头痛者,加川芎、白芷,以活血行气,温通止痛等。
【药物功效】 方中附子温壮阳气。干姜温暖脾胃,生化气血。苍耳子、辛夷、白芷,辛温透达,芳香开窍。薄荷辛凉通窍,兼防辛温药燥化。甘草补益中气,与温热药相用,益气温阳。
第十八页,共二十一页。
第一章 消化疾病
第三节 从虚证治

一、气阴两虚证
二、脾胃阴虚证
三、脾虚夹湿证
四、中虚湿热证
五、脾胃虚寒证
六、阳虚寒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