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精神分析入门》摘要第一章 1 、精神分析理论的两个假设:心理决定论(因果)原理;潜意识的作用论。 2、决定论: 我们生活中看似偶然的事情, 好像与过去事没有关系, 其实不然, 经精神分析家 75 年对“偶然”或“碰巧”的研究( 由弗洛伊德本人开始), 表明它们绝非偶然, 相反, 偶然事件都能找到当事人的愿望和意图,这和心理机能决定论相符。 3、每一个神经症不管其性质如何, 都是有其心理历程引起的, 尽管病人本身常常把症状看的与自己毫不相干。 4、似乎心理生活是不连续的,, 我们的思维、情感和偶尔的遗忘, 一个梦和一中病理症状, 似乎与前面心理中所有过的现象并无关系。而事实上, 这些联系存在于心理历程的潜意识部分,而不是在有意识的进行。如果能发现潜意识的原因,那些表面上的非连续就不存在,因果联系和顺序也就显示出来了。 5、有人哼歌, 却不知从哪学来的, 此人的心理生活, 从表面上看是失去连续性的, 旁观者作证, 此人以前听过此去, 听觉印象使这个人哼出此小曲, 他主观经验是表现为思想上的不连续,,这种需旁观者提醒,才可改变表面上的中断现象,从而使人看清因果之间的联系。 6、 1885 年,弗洛伊德到巴黎夏尔科诊所学习催眠。他朋友布劳伊尔告诉他治疗癔症的经验,这对以后的精神分析的发展至关重要。 7、通过多年与病人的结束及细致地观察, 他发现不仅仅癔症症状, 许多正常的和病理行为以及思想活动,也是内心潜意识表现的结果。 8 、第一类,通过注意的努力,思维和记忆等可以转到意识中来的部分叫前意识。 9 、第二类,需要通过巨大的努力才能进入意识的部分叫潜意识。 10 、催眠后暗示, 可以表明让他脱离催眠状态之后做某件事。例如“在时钟敲 2 点的时候, 你从椅子上站起来, 把窗户打开”同时, 在回醒以前, 也告诉被催眠者, 要忘掉催眠状态中发生的一切, 之后, 让被催眠者回醒后不久, 时钟敲了两下, 他就站起来开了窗户。如果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或者回答说“我不知道, 我觉得这样好”, 或者更为常见的情况是进行合理化地解释。如觉得热等。 11 、实验表明,真正的潜意识心理历程(此例表现为遵守命令)对思想和行为具有动力性的或动机的效应。 12 、弗洛伊德能证明每一个梦背后有活跃的潜意识的思想和愿望。 13 、我们日常失误都是却是在醒觉时出现的,而不像梦那样在睡眠时进行的,失误包括口误、笔误、记忆错误, 以及与此相似的一些过失动作, 像梦一样, 有些失误十分浅显, 我们可以准确地猜到并确信其潜意识意义是什么。第二章内驱力 1 、本能在低等动物就有,而人类的心理机能则最好用内驱力来形容。 2、像简单的反射一样, 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动物本能也包括刺激、中枢兴奋以及由此引起的运动反应几个部分。可是我们称之为人类内驱力的, 并不包括运动反应, 仅存在对刺激做出反应时的中枢兴奋状态。这种兴奋状态后的运动活动,是由心理的一个高度分化的部分, 及“自我”所中介的。 3、弗洛伊德还通过对某一特殊客体或个人所投入的心理能量, 将他的心理学假说与物理学做进一步类比。投入和投注是个心理学现象。、 4 、弗洛伊德提出心理生活的本能存在两种内驱力,即性驱力和攻击驱力。 5、性驱力我们给它一个特殊名字叫力比多。攻击驱力我们叫它加破坏。 6 、在 1-2 岁,婴儿仍能从吸吮、口衔及叼咬中获得快感; 2-3 岁愉快与不愉快感都与憋便和排泄有关,这些机体过程,连同排泄物本身及气味都成为儿童非常感兴趣的客体。 7、 3-5 岁,儿童开始把阴茎或阴蒂作为感兴趣的部位。叫性器期。前两期为前性器期。 8 、这些婴儿期或童年期力比多投注滞留在后面生活中现象,称之为力比多的固着。 9、随着儿童的长大, 这种兴趣的绝大部分都被遗忘, 是由于这些兴趣的记忆转入了潜意识而阻断了他们的能量。包括固着也是如此。 10 、如果一个新的快乐不能满足从而被放弃掉,个体就有可能在回到原先能得到满足的快乐上去。本能的退行与固着有密切的联系, 因为发生退行时, 往往会倒退到个体已经发生固着的客体或满足方式上去。 11 、自我情欲——如果婴儿不能经常吃到母亲的奶,那么他就会吸吮自己的拇指,这种通过自身去满足性需要的能力称为自我情欲。这样儿童就不一定到外界环境中去获得满足,与外界脱离造成对自己感兴趣的过分集中,是产生精神分裂症的严重病理表现。 12 、 5-6 岁小孩,很少把他们的阴茎作为攻击的武器,而是用手、牙齿、游戏中用矛、箭、抢等代替。第三章心理结构(一)本我 1、弗洛伊德假定本我是出生时所有的心理结构组成, 自我和朝我?则源于本我, 但随着成长过程而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功能性实体。 2、自我是本我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或释放本我而应付环境的那一部分, 自我是内驱力的执行者。 3 、所有的自我功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