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真传一刻第124期:颜彪华-谈谈薯蓣丸
颜彪华,全国首家中医师集团明医汇创始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硕士,原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副主任中医师,深圳市第三批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
自幼受家父及当地名医张耀华先生影响接触并喜爱中医,从上,这几句话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现在好多人大吃大喝,导致脾胃损伤在前,所以有时候我们晚上不吃饭或者少吃点,其实就是在调饮食。张仲景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对虚劳的病机和症状,设立了主要有八个方子,像桂枝龙骨牡蛎汤、天雄散、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肾气丸、酸枣仁汤、大黄蛰虫丸、薯蓣丸等,这些我都用过,而且有几个方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受益匪浅。
另外,风气百疾,其实是因虚劳导致的风疾和气疾。包括《金匮玉函经》里也讲了风气就是两疾病,一个是风病,一个是气病。气病是气机失调导致的,风病包括内风和外风。在《旧唐书》里也有记载,风病有好几种,气病也有好几种。《诸病源候论》里也有关于风病的记载,后来唐宋元明清的书里也都有关于风病的记载。近期我看了一篇文章,就是专门考察了“风气百疾”,确实讲的就是这个疾病。所以,“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形象地说就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就是因劳致虚,营卫功能不调,气血津液亏乏,很容易受外界侵犯,导致人体建立在虚劳基础上的各种疾病反应。
古时候所说的风病,不是指一般的外感病,更多强调的是跟风气有关的,比如变化神速等特征,所以我们常说的中风、头眩、癫狂、惊悸,甚至支节疼痛、游走疼痛,都是属于风病的范畴。气病,就是因情志、劳倦导致的嗳气、呃逆、少气,甚至抑郁等这些气机失调的疾病,都叫做气病。
以上讲了我对薯蓣丸原文九个字的理解,包括病因、病机和疾病的名称。下面,我就谈谈薯蓣丸的几个出处,供大家参考。
二、对薯蓣丸源流的初步梳理
孙思邈《千金要方》里风眩篇有个薯蓣丸方,它就是金匮里薯蓣丸去阿胶加上鹿角胶、黄芩,主治是头目眩冒,心中烦郁,惊悸狂癫。看一下这个条文,其实“头目眩冒心中烦郁,惊悸狂癫”就是讲这个风病、气病,但是其中夹热,所以它加了黄芩。这里面有几个方子,可以看一下,有些人说这个方子里有炙甘草汤、小柴胡汤,杏仁茯苓饮、当归芍药散,当然下文我也会说自己的一个理解,就是到底怎样认识薯蓣丸的组成。
然后最重要的一个方子,就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的大山蓣丸,这个山蓣就是薯蓣。它的药物组成与金匮里薯蓣丸的组成是一致的,我觉得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去对待,因为金匮里面的主治范围确实不是很广,所以我更多的是参考这个方后注里的主治条文互证。里面的主治是:“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具体表现肢体沉重、骨节酸疼,也表现心中烦悸、面体少色等,临床中碰到薯蓣丸的方子的时候,我经常想起马新童老师的一句话,“这个人就是气血薄”,一看就是面色菜菜的,青青的,或者就像结核病人一样,一看就是白色的,菜色的,这就是面体少色。在这里面也讲了很多气机郁滞导致的一些表现,包括少气、脐腹弦急、夜多异梦、情思不乐等;也有肺系的一些表现,比如咳嗽喘乏、盗汗;也有脾系的一些表现,包括饮食减少、肌肉瘦悴、唇口干燥;也有心系的一些表现,比如烦悸、睡不好觉;也有肾系的一些表现,比如失精、腰背强痛等。所以整体来看这个条文的话,确实薯蓣丸的主治范围概括了心肝脾肺肾五脏的虚损症状,也概括了皮脉筋骨肉五体的一些症状,所以范围是非常广的,也反映了五劳七伤六极虚损的这种状态。
大山蓣丸的适应症,其实概括起来就是三个方面。一个是虚劳,另一个是风病,再一个是气病。比如虚劳,就是我们提到的五脏虚损,五体虚劳;也表现风病的风之象,比如狂癫、眩晕、惊悸、肢体的游走性疼痛、少腹弦急等;也表现为一些气病,比如喘乏、饮食减少、心烦、少气,情思不乐、心神不宁等。所以再顾金匮里九个字,就发现这个大山蓣丸里对薯蓣丸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当然,这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历年来对薯蓣丸的组方结构都有很多争议,我也想听听在座各位高手的一个解读,我们希望形成一个共识,更利于我们临床上的应用。我只是死抠字眼,主要是结合这九个字来进行自己的一个理解。
我们会看到很多关于这个方子的一个分析,一个最普遍的分析是:有四君子汤补气,合用了行气的药物,有四物汤养血,有理中汤补脾阳,有小柴胡汤调节肝脾,小建中汤、炙甘草汤等。当然你要去找,能找到许多。但是,是否就是这样气血同调,四君子四物汤这样,一说肯定也是有道理,但是我们要理解原文的话,还是最好要结合同时代的书以及仲景虚劳篇相关条文来理解。
三、薯蓣丸方剂结构的初步分析
现在我就想立足于原文,对这个组方结构进行理解。既然是“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第一就要涉及到补虚,第二要祛风、理气,第三个知道气血亏损导致一定的淤滞,所以要活血祛瘀。我查了一下,觉得陈修园讲祛风、补虚、破瘀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