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docx

格式:docx   大小:35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docx

上传人:秋天学习屋 2023/1/2 文件大小:3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是由【秋天学习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
这首诗在艺术上比前边那几首更富于曲折变化,而且带有一
种象喻的意味。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
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大方有余哀。不惜歌者苦,
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中国旧诗有一个传统:它的文字自己经常就能引起人向某一
个方面的联想。前一次我说过,《青青河畔草》那一首中所
用的“青青”、“盈盈”、“皎皎”、“娥娥”等词语,在诗中培养出一种外露的、不甘
孤单的气氛。而这首诗与那一首不同样,它的开头第一句“西北
有高楼”,就把人引向一种走开世俗的高寒境地。由于,中国
在地理形势上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是寒冷的,东南是温暖的。所以在中国的旧诗里,一提到北方或西北,就给人一种高峻、寒冷的感觉。同时,高楼形象的自己,也经常代表着
一种高傲并与世间隔的环境。李商隐有—首诗说:“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
婵娟。”(《霜月》)当秋雁开始从北向南飞的时候,叫了一夏天的蝉也就停止了喧华。诗人也许是真的听到了雁声,从而心里就产生了一种从喧华到凄清,从酷热到寒冷的感觉,而
第1页/共16页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这同时也就意味着一种摆脱了世俗吵闹的境地。高楼浸在如
水的月光之中,不但高寒,而且晶莹洁白。“青女”是霜神,“素娥”即嫦娥,都是居住在高寒境地里的人物。她们不但能够耐得住寒冷、孤单和孤单,而且越是寒冷、孤单、孤单,越是能够显示出她们的美丽。
只管我们已经有了这么多联想,但“西北有高楼”这几个字毕竟还可是一个理性的说明,这是不够的,他还要给你一个更
详细的形象,那就是“上与浮云齐”。“齐”是平的意思,那西北的高楼和天上的浮云同样高!这真是一张口就把人的目光引向半天的高处。这里这种境地,与《青青河畔草》的那种
气氛显然不同样。祖先写诗的时候,若是是写一个女子,经常先写她出现的背景平和氛,而这些是和人物的品德结合在一
起的。李商隐写一个女孩子说“碧城十二曲栏杆”,你想一想,居住在这样美丽环境之中的女孩子,她的心里应该有多么美
丽、宛转!而现在我们这首诗中还未露面的女子,她所居住的环境不但有“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的高寒,而且也有“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的美丽。“疏”,有“通”的意思,是怎样的“通”呢?就是“刻穿之”。中国旧式房屋的窗户都是木头
的,上边有窗格子。讲究的木窗,上边的窗格子经常雕琢出曲折折曲的花纹。这花纹自然是刻通的,而且互相交织,所以叫作“交疏”。“绮”是“文缯
也”。古代的丝织品,没有花纹的是素绢,有花纹的就叫文缯。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第2页/共16页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那么“结绮”是什么意思呢?李善的注解说是“刻镂以像之”,就是说,那木窗棂上刻出来的花纹就像丝织品上织出来的花纹
同样美丽精致。但也有人以为,这个“结绮”是指用有花纹的丝绸制做窗帏系在窗前。诗歌能够有多义,这样讲也是能够
的。总而言之,“交疏结绮窗”这五个字给人一种精致、美丽的印象,而这里边实质上也就包含了对人物形象品德的暗
示。
“阿阁三重阶”的解说比较复杂,李善引了《尚书中侯》里的
一句话“凤凰巢阿阁”,又引了《周书》里的一句话“明堂咸有四阿”。明堂是一种很高大的建筑,古代各种重要的典礼活动都在明堂中举行,而明堂一般都是有“四阿”的。郑玄《周礼
注》说,“四阿”就是此后的“四柱”。其实,我们也能够不用
做这么详细的考证,总之凡是能够称为“阿阁”的,必然是那种很高大的建筑,而且不会只有一层。这个“阿”字,就是极言其高大的意思。秦始皇以前盖过一个很高大气魄的宫殿就
叫作“阿房宫”,那么什么是“三重阶”呢?中国古代建筑是很讲究的,它不让你笔直地一口气走上去,而是走上一些台阶之
后就有一个平台,你能够休息一下再向上走。而且,祖先说到三和九这两个数字的时候经常不是确指,而是极言其多。“阿阁三重阶”,其实不用然只有三层,它能够有很多层平台,所以这五个字给人的印象是极其高大雄伟、华美堂皇。现在你看,楼中女子还没有出现,她所居住的环境已经衬着出一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第3页/共16页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种背景平和氛了。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写得特别好。那悦耳的声音是从“上与浮云齐”的高楼上飘洒下来的,你要知道,越是那种高远诱惑、难以获取的东西,才越简单引起人们的追求与向往。音乐,原来就是一种心里感情的真实显露。祖先常说:“闻弦歌而知雅意”,所以才有“知音”的说法。“音响一何悲”,说明楼下的听者已经碰到“弦歌声”的感染,和楼上的歌者产
生了共鸣,在心境上打成了一片。下边他说:“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你要注意,这《古诗十九首》有时写得实在
很妙,像这个地方,就发挥了一种不受拘束的想像。由于,这首诗里一共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歌者和一个听者。但是——真的有这个歌者吗?其实她完满部是由听者自己想像出来的,她的孤单孤单也完满部是听者自己想像出来的。事实上,是由于听者自己感觉孤单孤单,所以才想像高楼之上的弦歌者也是一个和他自己同样孤单孤单的女子。其实他是把自己一分为二了。
这个“杞梁妻”是什么意思?古代有一本书叫作《琴操》,相传是东汉蔡邕所作,书中说,在琴曲里有一首曲子叫作《杞梁
妻叹》,是齐邑杞梁殖之妻所作。殖死,妻叹曰:“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将何以立吾节?亦死而已!”援琴而鼓之,曲终,遂自投淄水而死。崔豹《古今注》也记录了这件事,
说法稍有不同样,说是杞梁战死,其妻曰:“上则无父,中则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第4页/共16页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无夫,下则无子,人生之苦至矣!”乃亢声而哭,杞国都感之
而崩,遂投水死,其妹悲姊之***,乃作歌,名曰《杞梁妻》。
此后,这件事又演化成了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民间故事。总之,这里之所以用“杞梁妻”这个典故,是重视在“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这几句话。古代女子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总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若是既无父,又无夫,又无子,那就处于极端的孤单孤单之中了。这首诗是说听者
以为必然是这样一个人,才能够弹出这样沉痛的曲子来。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两句写得也特别美。我在讲词的
时候讲过,古代的音乐叫“雅乐”,南北朝时流行的音乐叫“清
乐”,也叫“清商乐”,所以“清商”指的是一种曲调。但古诗
中的“清商”却不是指“清商乐”,而是泛指那种给人一种凄清
悲伤之感的曲子。为什么呢?由于五音之“商”在四时里边代表
秋,而秋在中国传统的“五行”里边属于“金”。“金”是兵象,
刀枪剑戟等武器都属于“金”,所以说,秋有一种肃杀之气,
到了秋天,葱翠的草木碰到这种肃杀之气就都摧败凋谢了。
所以欧阳修《秋声赋》说:“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清商”之曲是沉痛的,而“清商随风发”之所以写得好,还不但由于它写出了那种凄清和沉痛,与此同时还写出了一种美丽的
姿态。难道声音还有“姿态”吗?这真的很难解求情楚。大家都知道,听音乐是不宜坐在喇叭跟前的,必然要有一个空间传
送的距离,经过一种空气的振荡,那声音才美。唐人说:“姑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第5页/共16页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是一种远远地传过来的声音,所以显得委婉好听。而且还不但这样,越是从很高很远的地方传下来的声音,越是你不能够够看见,不能够够接触,就越能够激发你的想像。王国维写过一首很好的小词《浣溪
沙》,上阕是:“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
磬定行云。”他说:天已黑下来了,山顶上有一个寺庙在斜阳的一点点余辉之中看得不很清楚。那地方那么高,高得鸟儿都飞不上去,而且半山之下已经暗淡了,你已经没有方法上
去了。但是从那个地方远远地传来了孤单的磬声——磬是用玉石做的,声音能够传得很远——那声音不但对人是个诱惑,连天上的云彩都被它动人,经过那处的时候都停下来不
走了。自然,王国维这首词接下来讲的是真谛,我们且不去
管它,我的意思是说,从高远之处飘洒下来的那种声音,总
是拥有一种对人诱惑和吸引的能力,它促使你想像,促使你
追求。而且,“清商随风发”就更妙。由于若是没有风,声音的振动就不发生变化。若是有风呢?顺风的时候声音就大,背风的时候声音就小,你所听到的那个声音,随着风的变化时
远时近、时大时小,是捉摸不定的,这就更增加了声音的美感和对你的吸引。
“中曲正徘徊”,徘徊者,是指曲调那种低回宛转、抑扬顿挫的声音在徘徊;“中曲”,就是曲子的中间,也许说中间那一段曲子。前边我说“清商”给人一种凄清沉痛之感,而现在所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第6页/共16页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说的“低回宛转”,就不但是简单的凄清沉痛,而是在凄清沉痛之中还有一种缠绵婉曲的姿态。而且,人的心里与音乐有很亲近的关系,这一段曲子的徘徊,同时也就是人的心里的
徘徊。所以下边他说“一弹再三叹,大方有余哀”。楼中那个女子,她每弹一个音符的声音都传达了那么多的哀叹。我们
常说“余音绕梁三日不断”,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个月不
知肉味,脑子里总是回想着那美好的声音。这里所谓“余哀”
也是说,在音乐的声音结束此后,忧如还留下说不尽的沉痛,
使你连续感觉激动。我们今天使用“大方”这个词,一般是说某人在金钱方面很大方,但祖先所说的“大方”不是这种意思,
而是心里感发激动的一种感觉。《史记·项羽本纪》写到项羽在垓下和虞姬告别时说,“于是项王乃悲歌大方”。这里的“大方”,就是指一种沉痛之中的感发激动。“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是说,歌者这样投入地歌唱自然很辛苦——不但有歌唱的劳苦,而且有感情的悲苦——但那种苦算不了什么,若是听歌的人真能够欣赏她的歌,那么即使再辛苦也值得。但作者说,我所感觉悲伤的不是她的辛苦,而是真实能够听懂
她的歌、领悟她的感情的人实在太少了。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在哪里?在于有人真实认识你的价值。《水浒传》里吴用到石
碣村去找阮氏三兄弟,让他们入伙同劫生辰纲,阮小五和阮
小七听吴用一讲,就用手拍着脖子说:“这腔热血,只要卖与识货的!”不要以为只有当匪徒的这么说,孔子不是也说“沽之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第7页/共16页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吗?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音死而无
憾”,因此可知,活在世上却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欣赏,那才
是最悲苦的事情。
结尾两句“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有的本子不是“鸿鹄”,而是“鸣鹤”。要想分辨这两个词用哪一个更好,你就必定熟
悉中国文化的传统。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鸣鹤”和“鸿鹄”这两种鸟的形象含有不同样的寓意,所以能够产生不同样的意
境。我们先说“鸣鹤”的含义,《易经·中孚》的爻词说:“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是说有一只鹤在山阴的地方呜叫,而它的一个伴侣就在旁边和它互相应
答,这是一个大自然外在形象的比喻,代表了一种友善的欢聚,所以下边就联想到,若是我有一杯好酒,我自然也要和
你一同享受。所以,若是是“愿为双鸣鹤”,其含义就是我愿
意和你做一对能够互相应答的知音伴侣。联系前边的内容,
这个意思是能够讲得通的。“鸿鹄”也有出处,《史记》记录,
汉高祖刘邦喜欢戚夫人,想要废掉太子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张良给吕后出想法请来了商山四皓协助太子,刘邦看到德高望尊的商山四皓不肯协助自己却肯协助太子,就撤消了
废太子的念想。他在同戚夫人饮酒的时候作了一首《鸿鹄歌》说:“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
海,当可何如。虽有缯徼,尚安所施。”意思是,太子的翅膀已经长成,他已经像一只高飞的鸿鹄超越四海,我们诚然想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第8页/共16页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害他,但他
已经不是弓箭所能够伤害的了。那么,这里若是是“愿为双鸿鹄”,则除了成双成对的含义之外,还含有高举远骛,不再受世间伤害的意思。古代诗人经常作这种高飞远走的想像,李白有一篇《大鹏赋》,想像他自己变成一只大鹏,碰到了一
只“稀有之鸟”,于是就“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两个人有共同的理想境地,一腾跃向辽阔高远的天空,把那些世间之间
的龌龊鄙俗都抛得远远的。其实杜甫也有这种想法,他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在陈说了那些“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
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各处潜悲辛”的落魄失意此后,在结尾时说,“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意思是:我要变成一只白鸥,消失在那烟波浩荡的大海上,
走开这个使我失意和悲伤的世间。杜甫是一个人飞走,李白
是找一个知音两个人飞走。总之,展翅高飞,走开这个龌龊
的、尔虞我诈的世间,这是千古以来很多读书人共同的向往,
也许说是一种共同的心态。自然,也有人以为这是一种自命
傲慢、自视非凡的心理。其实,人在心灵和品德上是有差异
的,不能够混作一谈。我以为,拥有这种心理的人最罕有三种
种类。第一种是:无论别人还辗转在泥土之中,我只管自顾
自地飞去。第二种是:只管他会飞,但能抱着深邃的爱心降
落下来与泥土之中那些凡俗的人们共处,而且不会沾染上那
些污秽。第三种人是最了不起的:他不但自己能够高飞,而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第9页/共16页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且要教会那些辗转在泥土中的人们,带着他们一腾跃。但是,
我们怎么可能要求每个人都这么崇高呢?一个人若是在心灵上能有一种向高处飞去的向往,那已经是很好的了。实质上,这种想法还不行是存在于诗人、士医生之中,我还能够够举出别的的例子来说明这是古往今来很多人共同的想法。大陆作家告然是农民出身,只受过三年小学教育,从小就参加
了游击队,此后又参加过土改。他写过一部小说《艳阳天》,男主角叫萧长春,书中还有一个女孩子叫焦淑红,她对萧长春发生了仰慕的感情,却又不能够够确知对方是不是也爱她,
在一个有月光的夜晚,两个人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发言,焦淑红就说:看到月光这么好,我真想变成一个什么飞到月亮里边去。所以你们看,不行是诗人士医生,即即是从事革命工作的人,当他们在工作中碰到很多挫折和烦恼的时候,也会产生无望的情绪,也会产生这种高飞远走的想法。所以,这
实在也是人类一种基本的心态,我们不宜对这种心态作过分求全的责怪。
所以,“鸣鹤”的重点在于成双成对,以此比喻人人间的幸福
生活;而“鸿鹄”,则包含有一种高举远骛的理想境地。再者,
“双”字已经包含了成双成对的意思,“愿为双鸿鹄”则不行是愿结成伴侣,而且这一对伴侣还有着共同的高远理想。所以
我个人以为,“鸿鹄”比“鸣鹤”更好。
明朝有一位学者叫陆时雍,他说这首诗所写的感情是“抚中徘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第10页/共16页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