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实验设计与评价 】是由【艾米】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实验设计与评价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实验设计与评价
2
实验设计与评价
,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红磷不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说明分子不断运动
,乙试管的铁钉不生锈,说明只需与水接触铁钉就会生锈
,说明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大于空气
,未利用对比实验思想方法的是
,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检验是否为氧气
,判断是否为碳酸钠
,比较镁与锌的活动性
,比较可燃物的着火点
3
,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红磷
白磷
热水
铜片
铜片
锌片
5%的稀硫酸
煮沸过的蒸馏水
干燥的空气
铁钉
植物油
注射器
足量铜粉
,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氧气的验满
,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稀盐酸
4
氢氧化钠溶液氯化氢气体前后质量守恒
,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探究燃烧需要氧气收集的氧气验满比较锌和铁的活泼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ABCD
,科学家利用NaOH溶液喷淋“捕捉”空气中的CO2(如下图).则关于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NaOH溶液
①是蒸发浓缩、
5
,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鉴别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溶液
取样,分别通入CO2
B
验证Fe、Cu、Ag的金属活动性
将Cu丝分别插入FeCl2溶液、AgNO3溶液
C
分离NaCl和KNO3固体混合物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D[
检验NaOH溶液的变质程度
加足量BaCl2溶液、过滤、加酚酞溶液
,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图
示
现
象
有大量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被吸入瓶内,瓶内水面上升约1/5
①中铁钉生锈,②③中铁钉不生锈
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呈红色,加入稀盐酸后红色变为无色
结论
该粉末中一定含有
碳酸钠
氧气约占空气质量的1/5
①②对比说明铁生锈条件之一是要与水接触
反应后的溶液一定不呈
碱性
,以下是对部分化学实验的改进,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7
改
进
后
实
验
D.
目
的
防止燃烧产物
污染空气
防止尾气污染大气
在密封容器中引燃白磷,使测定结果更准确
探究固体溶解时的能量变化
()
,使全球气候问题日趋严重。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尝试通过下列途径减少CO2的排放: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并将CO2储存或利用,流程如图。
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7
、注射器和眼药水瓶设计了
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的性质。缓缓推动注射器活塞,滴入稀硫酸后,在眼药水瓶中即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只能证明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也不支持燃烧
,现象明显,操作简单等优点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去除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B
证明NaOH溶液部分变质
取少量样品,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向滤液中加入几滴酚酞试液
C
证明燃烧条件之一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将白磷放入80℃热水中,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
D
证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Fe>Cu>Ag
将铜丝浸入AgNO3溶液中,表面析出银白色固体;再将另一根铜丝浸入FeSO4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①加过量铁粉可以除去FeCl
9
2溶液中的CuCl2;②只用酚酞试液一次性鉴别出NaOH、HCl和NaCl三种无色溶液;③用Fe(NO3)2溶液、Cu和Ag比较Fe、Cu和Ag的金属活动性;④
、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取8支试管分别用A~H编号后,做了如图实验。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有沉淀生成的试管是GH。
,向A、E试管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试管中溶液由红色变为蓝色。
,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盐酸,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冒出,则该滤液中的溶质是NaOH和Na2CO3。
( )
,又说明甲烷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又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又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又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用细尼龙线将三根大小相同的无绣铁钉分别固定在如下图所示的三个液面高度相同的装置中,放置一星期后观察到U型管左侧液面高度为Ⅰ>Ⅲ>Ⅱ。
Ⅰ、Ⅱ中的铁钉被腐蚀发生的化学
9
反应不同
Ⅰ、Ⅱ中的铁钉被腐蚀都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Ⅱ、Ⅲ中的现象对比说明浓盐酸有挥发性而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Ⅰ、Ⅲ中的现象对比,只能推出“铁生锈必须要有水参与反应”的结论
()
A
B
C
D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比较MnO2和Fe2O3的催化效果
收集氧气并测量氧气的体积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
条件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