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莱菔子的炮制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莱菔子的炮制研究.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10/17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莱菔子的炮制研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莱菔子的炮制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药系09级论文
李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药学专业2009级 09408042)
摘要本文就历代莱菔子炮制沿革与意图作了考证与整理,提出了应继承古法,保留淘洗,以去除泥沙等杂质,以及“生升熟降”的炮制作用,并对莱菔子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简要概述。
关键词莱菔子炮制概括
莱菔子,又名萝卜籽,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干燥成熟种子。其功效为消食化积,降气化痰。一般用于食积不化、痰涎壅盛等症在临床实践中,用治便秘、不寐、痛肿,均有良效。[1]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植株,搓出种子,去杂,晒干。
[2]清代《木草求真》中总结为“生用研汁,能吐风痰,??炒熟则下气定喘,消食宽胀。一生一熟,性气悬殊”。[3]现对莱菔子化学、炮制、药理等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本品宋代有微炒、微炒黄(《圣惠方》)、巴豆同炒法(《总微》)。元代增加焙法(《活幼》)、蒸法(《丹溪》)。明代增加生姜炒法(《禁方》)。《药典》载有莱菔子和炒莱菔子。
炮制作用论述:“生研堪吐风痰,醋润能消肿毒。”(《必读》)“生能升,
孰能降。”(《纲目》)“生用则能升能散,善吐胸膈风痰,炒熟则性降,气降则痰消,一切咳嗽因痰者皆可用之。”(《便读》[4]

净制
莱菔子作为种子类药物入药,宋代即载有“淘择洗”,至明、清一直有“淘泽”(明·《医宗必读》)、“淘洗净”(清·《本草述》)的记载。实际调研证明,莱菔子在夏季采收后,杂质和非药用部位主要有:果皮残片、枝梗、泥土、瘪粒及与药
1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药系09级论文
物大小相近的泥砂。通过风选能去除质轻的果皮残片、枝梗、泥土、瘪粒,、而与药物大小相近的土块、砂石只有通过淘洗,方能去除。因莱菔子种皮致密,水洗不会造成药物成分流失,且洗后容易干燥。
炮制
莱菔子入药始于生用,《日华子本草》云“萝卜子,水研服吐风痰,醋研消肿毒。不可以地黄同用”。但在临床实践中很快发展为以使用炒品为主。南宋·陈衍《宝庆本草折衷》载:“《续说》云:张松谓萝卜子治气结成块,心腹胀满,小肠气痛及下水滞,消宿食。今多炒用”。说明当时莱菔子炒后主用于降气、除胀、消食。这似与后世将炒莱菔子归入消食药类,主用于消食导滞,降气化痰有渊源关系。

莱菔子味甘、辛,性平,归肺、脾、胃经。生品能升能散,长于涌吐
风痰,用于食积气滞、嗳气吞酸、痰壅咳嗽。以本品为末,温水调服,可以宣肺风痰(《胜金方》)。
炒莱菔子改变药性,转升为降;鼓起爆裂,质变酥脆,利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长于消食除胀、降气化痰。如治食积不化的保和丸(《药典》);治气喘咳嗽的小儿咳喘颗粒(《药典》)。
生升熟降
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历代医家逐渐总结出莱菔子生升熟降的作用特点。李时珍概括其功效:“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以后医家多从此说。明·《本草通玄》亦载:生用能升,熟用能降。明·《医宗必读》载“生研堪吐风痰,醋调能消肿毒”。清·《本草求真》曰:“莱菔子气味甚辛,生用研汁,能祛风痰,有倒墙推壁之功?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