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危险驾驶罪的犯罪学剖析
摘要:2011年5月1日醉酒驾驶作为犯罪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时间许多因为醉酒后驾车的司机被追究刑事责任,其实刑法修正案当中关于“危险驾驶罪”的规定就只有那么简单的一句话,这不禁的要让我思考其背后的更深一层的东西了,引起酒后驾驶高发的原因究竟有哪些?除了刑事制裁以外还有哪些方法能够用来预防此类犯罪的频繁发生?于是引发了我关于“危险驾驶罪”的犯罪学思考。
关键词:危险驾驶犯罪原因
一、危险驾驶的犯罪原因
在一般老百姓看来醉酒驾驶就是简单的一种现象而已,其背后没有多么复杂的因素,其实不然,酒后驾车与社会因素,时空环境,犯罪人格,罪前情境,社会反应都有莫大的关联。下面我就从这几个方面对其原因进行逐一分析。
(1) 社会因素与危险驾驶罪
犯罪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既包括社会因素也包括个体性因素,其中我认为与危险驾驶罪的产生关联比较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微观环境。它们都对犯罪的产生和发展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A文化因素的影响:众所周知,醉驾与我国的传统“酒文化”根深蒂固是分不开的。每逢亲朋好友聚餐吃饭,总免不了一醉方休,这是国人的习惯,更甚至称为人们的一种“礼节”,不喝酒就被认为是没有气氛:官场上更是有“能喝半斤喝八两,这样的干部好培养”的传言。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中,喝酒在前,安全抛后,以至醉驾发生几率大幅攀升。
B经济因素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于是汽车,摩托车便走入了寻常老百姓的家中,但与此同时酒后驾驶的概率越来越高,酒驾事故也频繁发生,汽车便成了危害大众安全的工具。(以下图2是我国GDP的增量图
(2) 时空环境与危险驾驶罪
时间和空间与其他因素结合,不仅能成为影响犯罪原因的因素,而且更是影响犯罪分布状态,犯罪类型等方面的基本因素。对于酒后驾驶来说,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域下,它的发案数量也有比较大的差异,而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A时间环境的规律:就我国来说,因为传统文化的影响,每到逢年过节,就会喝酒庆祝,这一阶段便是酒驾的高发期。(下图是安徽省宁国市每月查处酒驾的数据,从此图可以看出
2月份农历春节是醉驾高发期)
B空间环境的规律:从大的方面来江由于我衡,东西差距较大,所以酒后驾驶的发案率东部较西部高。从小的方面来讲,城市的发案率比农村高,繁华地段的发案率比荒凉地带高。
(3)犯罪人格,罪前情境与危险驾驶罪
犯罪人格,是指个体所具有的由生活环境和遗传所决定的,稳定的反社会心理和行为倾向。罪前情境是个体在实施犯罪的过程当中面临的直接促成与其原有心理结构相适应的犯罪动机。在这里我不想引述过多的理论,只想结合到危险驾驶罪的实际特点,和我的理解来谈谈。对于醉驾者来说,往往在酒后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被交管部门查处,而且饮酒后驾车,由于酒精的麻醉作用,人的手、脚的触觉较平时降低,往往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方向盘。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降低。饮酒后,对光、声刺激反应时间延长,本能反射动作的时间也相应延长,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如眼、手、脚之间的配合功能发生障碍,因此,无法正确判断距离、速度。饮酒后可使视力暂时受损,视像不稳,辨色能力下降,因此不能发现和正确领会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