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消防管理与消防法规
燃烧与爆炸基础知识
工业火灾预防措施
火灾扑救与人员疏散
实际操作灭火器材,模拟灭火演练
培训内容
知法懂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1998年 9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第5条:任何单位、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
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任何单位、成年公民都有参加有组织的
灭火工作的义务。
第二章,第21条: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挪用、拆除、
停用消防设施、器材,不得埋压、圈占消火栓,不得占用防火间距,
不得堵塞消防通道。
消防管理与消防法规
燃烧与爆炸基础知识
燃烧三要素
燃烧类型(闪点,自燃点)
爆炸
可燃气体爆炸(爆炸下限)
粉尘爆炸
燃烧三要素(发生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
可燃物
固体,液体,气体可燃物
点火源(初始能量)
机械火源,例如:摩擦,撞击火花
电火源,例如:电火花,静电火花,雷电火花
化学火源(明火),例如:电气焊火花,烟头
热火源,例如:高温表面,热射线(日光等)
氧化剂(或称助燃剂)
氧气(空气)
化学品,例如:高锰酸钾,过氧化物
燃烧与爆炸基础知识
燃烧与爆炸基础知识
燃烧类型(闪燃,点燃,自燃)
闪燃
闪燃:易燃,可燃液体表面挥发的蒸气浓度随温度上升而增大,这些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气体。当蒸气达到一定浓度时,如与火源接触就会产生一闪即灭的瞬间燃烧,这种现象称为闪燃。
闪点:液体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闪点是发生持续燃烧的先兆,当可燃液体温度高于闪点时,随时都有被点燃的危险。闪点是评价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主要依据,液体的闪点越低,火灾危险越大。
点燃
点燃即可燃物与明火直接接触引起燃烧。火灾的发生多数是由于可燃物被点燃引起的。
燃烧与爆炸基础知识
燃烧类型(闪燃,自燃,点燃)
自燃(受热自燃,本身自燃)
受热自燃:可燃物被外部热源间接加热,当其达到一定温度时,未与明火直接接触就发生燃烧的现象。
本身自燃: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热源直接作用的情况下,由于其内部的物理作用(吸附,辐射),化学作用(氧化,分解,聚合),生物作用(发酵,细菌腐败)而发热,热量积聚导致升温,当达到一定温度时,未与明火直接接触而发生燃烧的现象。(黄磷自燃)
自燃点:可燃物质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自燃点越低,发生自燃火灾的危险性越大
燃烧与爆炸基础知识
爆炸
爆炸: 是能量在瞬间迅速释放或急剧转化成机械功和其他能量的现象
主要特点:压力急剧升高
分类:
物理爆炸:由于容器内气体压力升高超过容器所能承受的压力,致使容器破裂而形成。例如:锅炉爆炸,高压气瓶,轮胎爆炸等。
化学爆炸:物质发生高速放热化学反应,导致爆炸。
某些化学物质分解爆炸
可燃物与氧化剂急剧的氧化反应。(炸药爆炸,粉尘爆炸)
核爆炸:某些物质的原子核发生裂变反应,瞬间发生巨大能量形成的爆炸
燃烧与爆炸基础知识
粉尘爆炸
可燃粉尘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爆炸。
可燃粉尘比相同体积或相同重量的固体的表面积大得多,一旦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燃烧,速度极快,以致形成爆炸。
存在粉尘爆炸危险的行业:
金属行业(铝粉),军工,烟花行业(火药。炸药尘)
合成材料行业(塑料,染料粉尘), 煤炭行业(活性炭,煤尘)
轻纺行业(棉尘,麻尘,纸尘,木尘)
粮食行业(面粉) 饲料行业(鱼粉)
农副产品加工行业(棉花尘,烟草尘,糖尘)
火灾分类
工业爆炸类型
防火防爆的基本原理
电气防火防爆
(建筑防火防爆)
焊接防火防爆
化学危险品防火防爆
火灾爆炸监测报警
工业火灾爆炸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