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猪乙型脑炎及其防制研究进展
乙型脑炎及其危害
乙型脑炎病毒的病原学特性
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性
乙型脑炎的防制
乙型脑炎疫苗研制进展
乙型脑炎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乙型脑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展望
I
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 JE),简称乙脑,是一种由蚊虫传播引起的人与动物共患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1871年,日本。
夏秋季节流行,曾称为“夏季脑炎”。
冬季曾发生过的昏睡脑炎(嗜眠性脑炎),日本学者(1928年)。
冬季甲型脑炎,
夏秋乙型脑炎。
I
乙型脑炎
乙脑对人类危害巨大,S)最常见的虫媒病之一,是包括印度次大陆在内的整个亚洲引起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一个主要原因。
I
乙型脑炎的危害(人)
时间国别病例病死率
1924年日本>6000 60%
1958年越南 6897
1965年日本 3000-5000
1999年马来西亚
I
我国是乙脑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占世界总发病数的80%以上。
乙型脑炎的危害(人)
乙脑暴发流行的部分大事记
该病主要危害儿童,特别是学龄儿童,在新加坡曾有12岁儿童感染率高达70%的报道。 40-45岁的成人也易感。怀孕妇女感染后导致流产。
全球每年感染乙脑人数超过1千万,大多数呈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其发病率一般为1:25-1:1000,平均为1:200。
病死率高,平均为20%,国外有的地方高达50%-60%,全球每年病死人数超过1万人。
后遗症严重,约57%-68%的治愈者患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学后遗症。
I
乙型脑炎的危害(人)
多种动物如猪、马、牛、山羊、绵羊、猴和家禽很易感染乙脑,其它如兔、大鼠、鸽、犬、鸭、野禽和爬行类也易感,小鼠和某些蜥蜴能被实验感染。其临床症状随患病动物的种类不同而异,牛、羊、家禽多为隐性感染,马可发生严重的脑炎。
I
乙型脑炎的危害(动物)
猪主要表现为:潜伏期3d-4d,仔猪脑炎,高热稽留,精神沉郁,步行踉跄,最后身躯麻痹而死;育肥猪持续高热;妊娠母猪主要表现为流产,产出大小不等的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及弱仔;公猪单侧或两侧性睾丸肿大,局部发热,有痛感,数天后,睾丸肿胀消退,逐渐萎缩变硬。
此病引起的主要经济损失是怀孕母猪发生繁殖障碍,对作为畜牧业支柱产业养猪业的持续增产造成巨大的危害。
I
乙型脑炎的危害(猪)
乙脑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的分离和鉴定最早报道于1935年(日本)。
黄病毒科(Flaviviridae)。
3个血清型:JaGAr, Nakayama和Mie(intermediate type),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生长特性和毒力。
JEV毒粒呈球形,20面体对称,有囊膜,毒粒直径为45 -50nm(核心30nm),沉降系数200S,其分子量约为3000KD,是黄病毒科66个成员中最小的病毒之一。
JEV在环境中不稳定,易被灭活。
I
乙型脑炎的分类及理化性质
JEV囊膜外表有穗状突起,提纯的穗状突起具有血凝活性,其成分为糖蛋白。其血凝素有轻重两种,血凝性与毒力相关,血凝性是JEV强毒株的共性,减毒毒株的血凝性相当低,甚至完全丧失。
JEV的血凝谱比较广,在一定条件下能凝集鹅、鸽、雏鸡、绵羊等动物的红细胞,但其血凝素易于破坏而且血凝反应要求比较严格的pH域。不同毒株血凝反应的最适pH不完全相同。
I
血凝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