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温补法治疗慢性胃炎方案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梁超
一、概述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特别是50岁以上的更为多见,男性高于女性,慢性胃炎主要是胃粘膜上皮遇到各种致病因子,如药物、微生物、毒素和胆汁返流等的经常反复侵袭,发生慢性持续性炎症性病变,虽然病因不明,而病理过程基本相似。
由轻到重,由非萎缩到萎缩,呈进行性发展,炎症性变化包括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病变范围主要在腺窝层,由于胃粘膜的再生改造,腺窝层的剥脱变性和坏死,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形成萎缩病变为主的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可能病因(西医)
。 、口、咽喉部局部病灶的细菌及其毒素吞入胃内,长期对胃的刺激。 ,浓茶,咖啡,过烫(冷)等饮食。 。 ,如阿司匹林等。 ,十二指肠液包括胆汁经常返流入胃。 ,使细菌易于在胃内繁殖。 ,如长期缺乏蛋白质及维生素B族。 ,使胃长期处于淤血和缺氧状态; ,在某些萎缩性胃炎病例的血清中,可测得壁细胞抗体(PCA)和(或)内因子抗体(IFA)。 pylori)作为慢性胃炎的病因受到关注,且认为其与萎缩性胃炎的发作和发展可能有关。
中医病因
,由于过饮过饱,恣食生冷,酒食不节,损伤胃阳,影响脾胃的受纳升降,遂致气机紊乱,脾胃不和。 ,如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上,悲忧则气郁,惊恐则气乱。气机逆乱,升降不利则见胃脘痞满不舒。 ,多因脾胃失健,不能运化水湿,酿生痰浊,壅塞中焦,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为腹痛。
,平素脾胃不健,或年老体弱、中气久虚,或病中过用寒凉克伐之剂,重耗脾胃之气,或病后胃气未复,皆能导致胃纳呆纯,脾胃失健,胃脘痞满。
,伤寒表邪,误治失治,由表及里,影响脾胃;或五脏疾病,失于调治;或滥服药物,以致脾胃乃伤,升降失司。
二、诊断要点
炎症表现:
基本:充血、水肿、糜烂、出血
各个系统基本特点:炎症病理表现基本一致,但各具特点(如心肺肾胃肝炎症损伤各异,表现各异)
虚寒性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1、首先必须符合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分类复杂,基本是以胃镜诊断为准。
2、必须符合脾胃虚寒标准(可参照教科书及相关专业书)——至今没有变化!
【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粘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个别病人伴粘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
⑴关键就是胃脘部(上腹)反复或胀、或痛(可以是胀、隐、烧灼、刺、冷)及与进食或饥饿有明显关系的不适,同时可以伴随有进食减少(纳呆、纳少、纳减等)、畏惧进食(冷辣刺激及油腻),不喜多食,喜欢温性食物,多数伴随有嗳气、冒酸、烧心、胸痛、早饱(稍食即感饱胀),可以因为个体差异、病程长短、认识差异、合并情况而各自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