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漯河市信息化建设总结|第1
....,在此期间,漯河成为了全国发展最快的30个地级以上城市之一。2001年全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350亿元,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居河南省第6位。
信息化不落后
“九五”期间,漯河市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漯河已成为国家一级通信干线和全国、全省有线电视光缆传输干线的重要节点,是豫南地区电信和有线电视传输交换中心。去年以来,,。全市企业信息技术类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13%,食品、造纸、机械、电力、纺织行业的大中型企业普遍采用了计算机管理系统。双汇集团、银鸽公司等企业应用计算机技术实施单控、群控、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创新了管理模式。全市信息产业总产值“九五”期间年均增长45%。双汇集团开发的连锁店供应链管理系统填补了省内空白。条型码自动收款机彩色胶印机、全息防伪彩印等信息产品生产初具规模。信息服务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有较大发展。各领域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应用步伐加快。政府网站、外宣网站、经贸网站等30多个网站先后开通,1999年在全省第一家实现了市、县、乡三级政府同时上网,漯河信息港访问量居全省第二。教育系统初步实施了“教育现代化工程”,乡中以上学校和城镇小学计算机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部分学校已开通了远程教育。统计、金融、税务、公安、电业等系统信息化水平居全省领先地位。目前,,每百万人互联网用户达到18365人,网络资源数据库总容量达到20G。漯河市刘炳旺书记在漯河第四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充分利用漯河市作为全国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试点市的有利条件,尽快建成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和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的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网络,为农民提供服务,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科技水平。
8大工程投资2亿
漯河是典型的传统农产区,全市80%的人口在农村,有70%的农户经济纳入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漯河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达到50%以上,而工业中农副产品加工业占70%以上,全市现已初步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根据这一市情,加速工业化,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落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决策,就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作为切入点,使信息技术长深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贸、工、农各环节相互联动的
“神经功能”。去年9月,漯河市被确定为全国“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试点市后,将重点抓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明确目标任务
漯河市将目标定位于河南领先、中西部先进,其内涵是要使资源的整合度和利用率达到最高。具体目标是,到“十五”末,建成能满足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比较完备的基础网络设施;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有突破性发展,信息产业初具规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传统产业的信息技术改造和升级取得较大成效。为实现上述目标,漯河市将在“十五”期间积极实施八项工程,即政务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经贸信息化、基础数据库建设、社会事业信息化、城市管理信息化、住宅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