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
抗战胜利纪功碑浓黑,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海里,长江、嘉陵江汇合处
的山城,被浓云迷雾笼罩着。这个阴沉沉的早晨,把人们带进了动荡年代里
的又一个年头。
在这变态繁荣的市区里,尽管天色是如此晦暗,元旦的街头,还是照
例挤满了行人。
“卖报,卖报!《中央日报》!《和平日报》⋯⋯”赤脚的报童,在雾气里
边跑边喊:“看1948年中国往何处去?⋯⋯看美国原子军事演习,第三
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卖报声里,忽然喊出这么一句:“看警备司令部命令!新年期间,禁止
放爆竹,禁止放焰火,严防火警!”
在川流不息的人海里,一个匆忙走着的青年,忽然听到“火警!”的叫
喊声,当他转过头来看时,报童已经不见了,只是在人丛中传来渐远渐弱的
喊声:“快看本市新闻,公教人员困年关,全家服毒,留下万言绝命书⋯⋯”
这个匆忙走着的青年,便是余新江。今天,他没有穿工人服,茁壮的
身上,换了一套干干净净的蓝布中山装。的眉下,深嵌着一对直视一切的眼
睛;他不过二十几岁,可是神情分外庄重,比同样年纪的小伙子,显得精干
而沉着。听了报童的喊声,他的眉头微微聚缩了一下,更加放快脚步。两条
硕长的胳臂,急促地前后摆动着,衣袖擦着衣襟,有节奏地索索发响。不知
是走热了,还是为了方便,他把稍长一点的袖口,挽在胳臂上,露出了一长
截黝黑的手腕和长满茧巴的大手。
穿过这乱哄哄的街头,他一再让过喷着黑烟尾巴的公共汽车。这种破
旧的柴油车,轧轧地颠簸着,发出刺耳的噪音,加上兜售美国剩余物资的小
贩和地摊上的叫卖声,仓仓皇皇的人力车案的喊叫声和满街行人的喧嚣声,
使节日的街头,变成了上下翻滚的一锅粥。
余新江心里有事,急促地走着。可是,满街光怪陆离的景色,不断地
闯进他的眼帘。
街道两旁的高楼大厦,商场、银行、餐馆、舞厅、职业介绍所和生意
畸形地兴隆的拍卖行,全都张灯结彩,高悬着“庆祝元旦”“恭贺新禧”之
类的大字装饰。不知是哪一家别出心裁的商行带头,今年又出现了往年未曾
有过的新花样:一条条用崭新的万元大钞结连成的长长彩带,居然代替了红
绿彩绸,从雾气弥漫的一座座高楼顶上垂悬下来。有些地方甚至用才出笼的
十万元大钞,来代替万元钞票,仿佛有意欢迎即将问世的百万元钞票的出台。
也许商人算过帐,钞票比红绿彩绸更便宜些?可惜十万元钞票的纸张和印
刷,并不比万元的更大、更好,反而因为它的色彩模糊,倒不如万元的那样
引人注目。
微风过处,这些用“法币”作成的彩带满空飞舞,哗哗作响。这种奇
特景象似乎并不犯讳,所以不象燃放爆竹和焰火那样,被官方明令禁止。
余新江不屑去看更多的花样,任那些“新年大贱卖,不顾血本!”“买
一送一,忍痛牺牲!”的大字招贴,在凛冽的寒风中抖索。谁也知道,那些
招贴贴出之前,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标签上都增加了个“0”;而且,那些
招贴的后面,谁知道隐藏着多少垂死挣扎、濒于破产的苦脸?
几声拖长的汽车喇叭,惊动了满街行人,也惊散了一群抢夺烟蒂的流
浪儿童。这时,纪功碑顶上的广播喇叭里,一个女人的颤音,正在播唱:“好
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余新江不经意地回头,只见一辆白色的警备车,飞快地驶过街心,后
面紧跟着几辆同样飞驰的流线型轿车。轿车上插着星条旗,涂有显眼的中国
字:“美国新闻处”。这些轿车,由全副武装的军警用警备车开路,驶向胜利
大厦,去参加市政当局为“盟邦”举行的新年招待会。余新江冷眼望着一辆
辆快速驶过身边的汽车,仿佛从车窗里看见了那些常到兵工厂去的美国人。
这时,他忽然发现,最后一辆汽车高翘着的屁股上,被贴上了一张大字标语:
“美国佬滚出中国去!”“呸!”余新江向那汽车辗过的地方,狠狠地吐了一
口痰,然后穿过闹市,继续朝前走。
他沉着地转过几条街,确信身后没有盯梢的“尾巴”,便向大川银行5
号宿舍径直走去。这里是邻近市中心的住宅区,路边栽满树木,十分幽静,
新年里街道上也很少行人。他伸手按按电铃,等了不久,黑漆大门缓缓地开
了。一个穿藏青色哔叽西服的中年人,披了件大衣出现在门口。见了余新江,
微微点头,让进去。关门以前,又习惯地望了望街头的动静。
看得出来,这是个在复杂环境里生活惯了的人。
小小的客厅,经过细心布置,显得很整洁。小圆桌铺上了台布,添了
瓶盛开的腊梅,吐着幽香;一些彩色贺年片和几碟糖果,点缀着新年气氛。
壁上挂的单条,除原来的几幅外,又加了一轴徐悲鸿画的骏马。火盆里通红
的炭火,驱走了寒气,整个房间暖融融的。这地方,不如工人简陋的棚户那
样,叫余新江感到舒畅自由,但他也没有过多的反感。斗争是复杂的,在白
色恐怖下的地下工作者,必须保卫组织和自己,工作有需要,寓所的主人甫
志高当然可以用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