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浅谈施瓦布的实践课程理论对新课改的启示.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施瓦布的实践课程理论对新课改的启示.doc

上传人:wz_198613 2017/12/25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施瓦布的实践课程理论对新课改的启示.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施瓦布的实践课程理论对新课改的启示
李晶晶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基于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理论,反思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得失,丰富施瓦布实践课程论在中国的理论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善我国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施瓦布实践课程理论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810(2010)07-0056-02
一引言
随着全球信息化和国际化,基础教育作为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石作用更加凸显,面对物质生产高速发展而精神生产相对薄弱的时代,面临着现代高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精神、道德、生态、知识压迫危机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种种困境,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思潮风起云涌,全球教育改革迅速发展,各国都在积极应对努力培养适应未来生活的全面发展的人。面对如此的国际形势和我国现阶段的国情,要在 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的主要目的。
然而,尽管新课改已经实施数年,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评价制度如何操作、落实;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课改精神;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设置问题;课程教学与教师素质之间的矛盾;学习方法、高考方案反映在教学进度方面的矛盾等。
二施瓦布实践课程论
随着 20世纪 60年代兴起的施瓦布实践课程论在美国基础教育领域取得巨大成功,并极大地推动美国课程从结构课程到实践课程乃至校本课程的发展。之后,施瓦布实践课程论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也在我国教育领域引起广
泛的重视,尤其由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 2009年主办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实践取向:对话施瓦布及芝加哥学派的传人”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将进一步推动实践课程论在我国的发展。
施瓦布所撰写的四篇里程碑式的文章,标志着施瓦布实践课程论的形成。施瓦布对泰勒的目标模式进行了深刻反思,他认为,课程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组成,并构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形成动态平衡的关系。这种实践模式打破了泰勒目标模式的僵化形式,将活跃的元素加入到课程中去,提升师和学生的地位,教师一反在课程面前的被动地位,成为能选择、创造课程的人。“教师是课程的主要设计者,在课程编制中起主导作用,并且在实施课程的实践中完全有权根据特定的情境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课程内容予以合理的取舍、批判”,这无疑是对教师地位的极大提升。国内很多学者也开始关注和重视施瓦布实践课程论对我国新课改的作用。
基于对传统课程模式的批判,施瓦布提出了他的实践性课程观:
——由技术旨趣到实践旨趣
技术旨趣( technical interests)是通过符合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于外在目标,强调结果、目的,其核心是把环境作为客体加以控制。而实践旨趣( practical interests)是建立在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环境的基本兴趣,它指向内在事物,强调过程、手段,其核心是理解环境并与之相互作用。
——由学科专家到教师、学生
施瓦布认为,传统的课程,尤其是国家课程的开发,主要是根据课程目标,由学科专家进行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