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原作序
如果世上当真有任何个人的冒险经历值得发表,而且发表后还会被接
受,那么编者认为,这部自述将是如此。
编者认为,在现存的所有资料中,得数这个人的生活经历最为离奇;任
何人的生活要比他的更富于变化,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主人公的叙述质朴而严肃,而且,像智者们通常做的那样,在叙述一些
事件时,运用宗教的观点,以达到实用的目的,也即以自己的例子去开导别
人,使我们无论处于何种状况下,都承认和敬重上帝的大智大慧。
编者相信,这一自述是事实的忠实记载,其中绝无虚构之处。但是正因
为这里面没有任何虚构的东西,他认为对这自述进行加工润饰,无论就消遣
性而言,还是对读者的教育意义而言,都不会有所两样。所以他认为,不要
再为大家做什么,只消把这自述印行出来,他就已经为他们做了件大好事了。
译者前言
一
《鲁滨孙飘流记》属于我国读者最熟知的外国文学名著。人们不一定都
读过这本书,但是对这个书名却是很熟悉的,对其内容也大致知道一些,特
别是他只身在孤岛上艰苦奋斗的情况。其实,能这样被人熟知也非常自然。
因为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这部小说是举世公认的最严格意义上的不朽杰
作,被认为是塑造了现代文明、影响了人类历史的不多几种文学作品之一。
据介绍,到十九世纪末,该书的各种版本、译本以及仿作已不下七百种之多。
之所以能够这样吸引人,主要是由于这本书讲的是一个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
故事,然而这故事听起来却非常有现实感,而我们听故事的人绝大多数同鲁
滨孙一样,具有矛盾的性格,具有在各种逆境中求生或改善自己生活的愿望,
以及或多或少地具有把这种愿望化为现实的勇气和手段,也就是说,我们每
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一个鲁滨孙。
在本书作者丹尼尔·笛福(—)生活的时代,英国工商业迅速
发展,海外贸易和海外扩张积极进行,而社会上党派斗争激烈,宗教矛盾尖
锐。在这样的年代里,一个像笛福这样有才智,有精力,富于进取心又敢说
敢为的人,自然要努力为自己在社会上争取一席之地。结果他一生的遭际大
起大落,复杂多变。然而正是这些起落变化显现出他视逆境为坦途的坚毅勇
敢的性格。这方面的情况只要看下面这样一个例子便可得到佐证。
一七○二年十二月,英国的两个重要教派间正以小册子进行着激烈的论
战,而议会中也正为此事进行着辩论,笛福在此时发表了可说是他最著名的
一个小册子《对付新教徒的最简捷办法》,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然而不幸的
是他的目的受到了论战双方的误解,在被迫逃亡四个月后,他终于被捕,于
一七○三年七月被判巨额罚款(可能原先还准备长期监禁),并必须在伦敦
的三个不同地点戴枷示众三天(七月二十九日至三十一日)。戴枷示众这种
刑罚不仅是一种人身侮辱,而且在当时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因为确实有
些戴枷者被群众扔来的石头砸成残废或砸死。在这个危急关头,尽管笛福不
无焦虑,却仍然写出一百讽刺诗《枷刑颂》,通过妻子把音讯传递给朋友,
让他们进行一些组织工作,在第一次执行枷刑时就把已经印好的此诗在街头
发售或散发。这首格律诗中最为人称道的几行如下:
要告诉他们他因为过于胆大,
说了那些本来不让说的真话;
要赞美这国土上的青天老爷,
他们对弄不懂的事加以惩戒;
告诉他们他站在这里很神气,
因为说了我们不愿听的东西⋯⋯
在这首诗中,笛福剖白了自己的无辜,谴责了判决的不公正,点出了真
正应当受这种刑罚的是些什么人,并指出摧残自由的人总是用类似的手段来
对付保卫人民利益的人。总之,这首诗的发表使他在道义上达到胜利的顶点,
而他的这种勇气和幽默感更赢得了群众的同情和好感,结果在三次戴枷示众
时,群众向他投来的全是鲜花,人们向他欢呼、祝酒,甚至给他戴上花冠。
笛福阅历丰富,足迹遍英国,见闻甚多,在其耳顺之年,他根据一些航
海者的记载①,特别是苏格兰水手塞尔扣克据的经历以及自己的想象,塑造了
鲁滨孙这样一个百折不挠、一心只想去未知世界探索的顽强人物,让这个同
他自己有几分相像的书中主人公在惊涛骇浪中颠簸,在海盗手里沦为奴隶,
在异国他乡发财致富,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只身奋斗,力求生存,终于凭着
勤劳和智慧在二十多年时间里创造出自己的一片大地,最后使之成为文明世
界的一部分⋯⋯
这本书假托是鲁滨孙的生活实录,其中既有扣人心弦的情节,也有发人
深思的内涵,而且书中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娓娓道来,确具独特的魅力。
无怪此书一七一九年四月出版后,立即受到热烈欢迎,到该年八月就已重印
了四次。它这种成功显示出英国小说的广阔发展前景,理所当然地成为英国
小说形成时期的代表作,为笛福赢得了欧洲及英国小说之父、海上冒险小说
创始人的美名。可以顺便一提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