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拜伦和鹤见祐辅的《拜伦传》
一
英国诗人乔治·戈登·诺艾尔·拜伦( ,
—)是举世公认的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他那些
风雷驰骤、波澜壮阔的诗篇,在他生前便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他死后一百
多年来也一直在全世界饮誉不衰。拜伦是伟大的诗人。然而,更重要的,拜
伦是伟大的革命家。他站在他那个时代的战斗前列。他是法国大革命伟大理
想的忠实继承者和捍卫者。他为了自由、民权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而奋战一
生。他坚决反抗封建专制主义和贵族寡头的反动统治。他揭露和声讨一切奴
役本国人民、奴役其他民族的霸主和暴君。在“神圣同盟”瓜分和宰割欧洲
的反动时期,他是欧洲各国进步势力反对“神圣同盟”的思想领袖。在意大
利。他成了意大利革命政党“烧炭党”的重要活动家之一。在希腊,他被推
举为希腊独立军一个方面军的总司令。最后,他为了希腊的独立自由而死在
光荣的战斗岗位上。正由于如此,歌德才说他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天才”,
普希金才称他为“思想界的君王”。鲁迅先生曾坦然承认:他自己早期对被
压迫民族和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和“不克厥敌,战则不止”
的精神,都是从拜伦那里学来的。苏曼殊说,“善哉拜伦!以诗人去国之忧,
寄之吟咏,谋人家国,功成不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郑振铎说,“我们
爱天才的作家,尤其爱伟大的反抗者。所以我们之赞颂拜伦,不仅仅赞颂他
的超卓的天才而已。他的反抗的热情的行为,其足以使我们感动,实较他的
诗歌为尤甚。他实是一个近代极伟大的反抗者!⋯⋯诗人的不朽,都在他们
的作品,而拜伦则独破此例。”这些话都足以表明:作为革命家的拜伦,较
之作为诗人的拜伦,更为令人景仰,催人振奋。
当然,在拜伦的思想、生活和作品中鲜明地显现出来的时代的和阶级的
烙印,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这也是无需替他讳饰的。
二
鹤见祐辅(—)是本世纪日本知名的作家和评论家。他的《思
想·山水·人物》一书曾由鲁迅先生译为中文(选译)。他的这本《拜伦传》,
似乎主要是取材于法国莫洛亚的那本著名的《拜伦传》(),同时也酌
采了托马斯·穆尔等人所写的拜伦传记。不过,鹤见这本书决不仅仅是莫洛
亚书的缩写。在不少问题上,作者都有自己的见解;此外,他还订正了莫洛
亚书中的某些事实讹误。
我们认为,鹤见这本《拜伦传》的优点在于:作者掌握了比较丰富的材
料,对拜伦的一生事迹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对拜伦诗歌的渊源和继承关系
也作了扼要的论述;叙事生动有致,文笔摇曳多姿,情趣盎然,风华掩映,
能够吸引读者。它的篇幅不像莫洛亚书那样长,作为通俗读物是较为适合的。
然而,这本书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主要的问题在于:它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歪曲了、甚至抹煞了拜伦的
革命家的面目。
对于拜伦一生中重要的革命活动,它不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就是有
意无意地歪曲其动机,缩小其意义。
—年,英国爆发了名为“卢德运动”的工人武装暴动。反动政
府出动军警,厉行镇压。拜伦于年月日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国会演
说,热情为暴动工人辩护,揭露和谴责英国政府的反动政策。这是拜伦政治
生涯中的一件大事。对拜伦这篇震烁一时的著名演说,这本书中竟连一个字
也没有引用。而发表这篇演说的结果呢,据作者说,只是使拜伦得到了荷兰
德勋爵等大贵族的赏识,使拜伦取得了走进伦敦“上流社会”社交界的“通
行证”。这样一来,为暴动工人仗义执言的正义行为,就变成了个人追名逐
利的“登龙术”。试问:这不是歪曲又是什么呢?
对拜伦支持暴动工人这件事,本书中曾两次提到,加在一起不过四百多
字。而对于同一年( 年)发生的拜伦与卡罗琳·兰姆之间的爱情纠葛,
作者花费了多少笔墨呢?四千多字!超过前者十倍!厚此薄彼,如此鲜明,
这也可以看出作者兴趣之所在了。
拜伦在意大利的六年中间,曾经积极参加烧炭党的革命活动,并成为该
党地方组织的领导人之一。从拜伦本人的日记和别人所写的回忆录中,都可
以找到这方面的大量事实材料。如果传记作者本人也是一个革命的同情者,
那么,他对拜伦的这一段革命历史本来是应该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而鹤
见这本书又是怎样呢?对拜伦的这些革命活动完全不提当然不行,于是,在
几处地方蜻蜓点水式地提了一下,却又把拜伦参加这些革命活动的动机歪曲
为谈情说爱谈厌了,想要寻求一些新鲜刺激。试问:如果这不是传记作者的
阶级偏见,又是什么呢?
作者对拜伦与特瑞萨·归齐奥利的恋爱生活津津乐道,为之特辟专章。
但是,对待瑞萨星烧炭党人这一点却绝口不提。特瑞萨的哥哥彼得罗·甘巴
是烧炭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拜伦正是通过他们兄妹,才得以接触以至进入
烧炭党的领导层,作者对此更是绝口不提。彼得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