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白色念珠菌致早产儿败血症的护理
杜晓红
(沈阳市儿童医院门诊部 110032)
【关键词】白色念珠菌早产儿败血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1-0203-01
随着产科监护技术及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早产儿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而白色念珠菌是引发早产儿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早产儿合并白色念珠菌感染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容易延误诊断及治疗[1]。因此,受到NICU护士的广泛重视。2009年1月~2013年1月NICU诊断白色念珠菌致早产儿败血症8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3年1月,NICU诊断8例白色念珠菌致早产儿败血症,其中男5例,女3例,胎龄28-34周,出生体重1080g-1800g,均因早产入院治疗,4例合并呼吸窘迫综合症,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其他原发病包括窒息、宫内感染、颅内出血等。8例患儿均长时间静脉营养和应用三代头孢,6例置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实验室检查:6例血培养结果提示白色念珠菌生长,导管尖部培养未示阳性结果。
方法。在护理中严格执行预防真菌感染的各项护理措施,给予患儿专业化病情变化的观察、精细化的基础护理、准确化的用药护理。
结果。诊断明确后给予停用抗生素,导管,加用大扶康(氟康唑)负荷量12-25mg/kg,维持量每次6-12mg/kg静点,氟康唑用药时间6-27天,同时给予丙种球蛋白、血小板输注等支持疗法,继续给予更加精细化的各项护理措施,临床症状消失并连续两次复查血培养阴性者停药,8例患儿中7
例治愈出院,1个月随访,患儿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良好无反复,1例家属放弃治疗死亡。
2 护理
感染控制是预防白色念珠菌致早产儿败血症的基础。
手卫生是预防院内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有效的洗手可清除手上99%以上的各种暂住菌,是防止医院感染传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2],要严格执行洗手指证。
患儿所用物品必须经高压消毒灭菌后使用。
严格执行保温箱消毒处理规定,专人负责保温箱的消毒工作。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尽量避免和减少侵入性操作,导管维护原则和新生儿人工气道护理常规。
已确诊为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患儿要实行保护性隔离,专人护理。
专业化的病情观察是及时发现白色念珠菌致早产儿败血症的关键。
严密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重视患儿心率、呼吸的细微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表现为低体温、少吃少动、呼吸暂停、体重不增、黄疸加重;晚期表现为全身晦暗、反应低下、心动过速、腹胀、频繁呼吸暂停;护士应细心观察,及早发现感染的征象报告医生。
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皮肤颜色由红润转为晦暗是患儿发生真菌感染的早期信号,必须及时报告医生引起重视。
关注辅助检查的结果。对血小板低下的患儿,应挂醒目标识,甚至只是出现无法解释的血小板减少时,应提示医生需要注意有真菌感染的可能[3]。
精细化的基础护理是白色念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