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医治疗痔的方法
吴运玲(黑龙江省宁安市中医院 157400)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21-0364-02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痔病的方法。方法研究患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实践治疗。结论中医治疗痔病效果良好,减少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中医治疗痔病
痔,是人体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肠管皮肤下静脉发生扩张,屈曲形成的柔软的静脉团。义称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说文解字》中称:“后病也。”《增韵》中称:“隐疮也。”
痔,早在夏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记载。两千年前的《内经》中,对痔的成因、机理有精辟的论述,如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擗为痔。”古人认为“痔者峙也”,是突出之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说:“经云:肠擗为痔,如大泽中有小山突出为峙,人于九窍中凡有小肉突出者,皆曰痔。”
现代称的痔一般是指肛门直肠生痔而言。分内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门直肠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如明代《外科正宗》说:“不论老幼男妇皆然,盖有生于肛门之内,又突于肛外之傍。”
【病因病机】
痔的发生是因为局部刺激和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加之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酒色过度,湿热内生,下注大肠所致。或久泻久痢,久坐久站,久忍大便,妇人妊娠,负重远行等,使关格壅塞,气血纵横,经络交错,气滞血瘀发为痔疮。
《内经》说:“因而饱食,经脉横解,肠擗为痔。”《外科正宗》说:“夫痔者,乃素积湿热,过食炙煿,或因久坐血脉不行。又因七情而过伤生冷……提轻负重,竭力远行,气血纵横,经络交错,又或酒色过度,肠胃受损,以致浊气
瘀血流注肛门,具能发痔。”《医宗金鉴》说:“痔疮形名亦多般,不外风湿燥热源。
【临床表现】
由于痔疮发生的部位和病因不同,表现出的症状、体征和类型亦不相同。
夏商至战国时期,都只有一个“痔”字,秦汉时期《五十二病方》有了牡痔、牝痔、脉痔、血痔四类,及至宋代已出现了九痔之分。宋之后,痔的分类更为繁多,清代《外科大成》、《医宗金鉴》将痔分为二十四类。在《马氏痔瘘科七十二种》中,将痔分为七十二种。这些分法是依照痔疮发生的病因、生长部位、症状、体征、形态而定的。这些分法显然过于繁琐,使人无法掌握。近代医家,基于临床实践,简明地将痔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
痛。”扼要叙述了混合痔的特征。混合痔好发于截石位3、7、11点,尤其在11点多见。
【辨证论治】
、外痔、混合痔,如伴有感染、体虚、妊娠及其他疾病时,都可采用内治的办法。
(1)内痔内治法
①出血
:风挟热者,下血鲜红,宜清热凉血,祛风,以凉血地黄汤化裁;有湿热下注者,血色污浊,苔黄或腻,脉弦滑,应清利湿热,用脏连丸加减。
:气血虚者,下血色淡而清,神疲倦怠,面色无华,舌质淡,脉细弱,宜养血健脾,补益气血,用归脾汤和十全大补汤化裁。
②脱出:气虚者,痔核脱出不纳,气短懒言,乏力,舌淡红,脉弱,治宜补中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血虚者,头晕目眩,面色白光白,心悸,唇舌色淡,脉细,治宜补血养血,用四物汤加味。
③肿胀疼痛:全身发热不适,口干,便秘,小便短赤,苔黄,脉数,治宜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用止痛如神汤加味。
④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