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12年刑法知识点结构图
罪刑法定含义
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内容
刑法基本原则 平等适用原则
罪刑相适应原则
1、刑法概说
属地管辖
属人管辖
刑法适用范围刑法空间效力保护管辖
普遍管辖
生效与失效时间
刑法时间效力
刑法溯及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时间效力问题的解释。
作为不作为犯成立条件
不作为犯作为义务来源
不作为 不作为犯“作为义务”的判断
危害行为不作为的理论分类
犯罪客观方面实行行为与非实行行为
危害结果
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的内涵
因果关系的具体判断
犯罪对象 犯罪对象的内涵与类型
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内涵与基本分类
刑事责任能力 生理醉酒责任界定
年龄的规定及计算
自然人主体刑事责任年龄相对刑事责任年龄承担刑事责任范围
老年人与未成年犯处罚原则《刑法修正案(八)》的相关规定
犯罪主体刑法中的身份犯
主体要件
2、犯罪构成行为要件
成立要件主观要件
单位犯罪主体法定性要件
不以单位犯罪论处的情形
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处罚原则
故意的内容与结构具体形式
犯罪故意的基本类型直接故意
犯罪故意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辨析
过失的内容与结构
疏忽大意的过失
犯罪过失过失的基本类型过于自信的过失
两种过失之间的辨析
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辨析
犯罪主观方面 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区别
假想犯罪
法律认识错误假想不犯罪
行为性质刑法评
认识错误 价的误认
事实认识错误客体认识错误
对象认识错误
犯罪目的与动机因果关系认识错误
犯意转化与另起犯意打击错误
其他类型的认识错误
期待可能性
起因条件
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时间条件
正当防卫 主观条件
对象条件
限度条件
防卫对象特殊
特殊正当防卫防卫目的特殊
严重的暴力犯罪正在进行
起因条件
时间条件
3、犯罪的排除事由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主观条件
限制条件
紧急避险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异同
避险过当的处罚原则
基于法令的行为
正当业务行为
其他犯罪排除事由 被害人承诺
自救行为、义务冲突
犯罪既遂犯罪既遂的认定标准(结果说、目的说、构成要件说,
我国通说采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说)
结果犯
犯罪既遂的类型 行为犯
危险犯
既遂犯的处罚举动犯
犯罪预备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预备犯罪预备的行为类型 准备工具
制造条件
预备犯的处罚原则
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未遂实行终了的未遂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4、故意犯罪的行态 犯罪未遂的类型
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
对“着手”的理解
未遂犯的处罚原则
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区别
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中止中止的时间性
消极中止的特征中止的自动性
中止的彻底性
积极中止的特征(除消极中止三个特征之外,还应具备有效性特征)
中止犯的处罚原则
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区别
共同犯罪的犯罪构成主体条件
主观条件共同犯罪主观条件是必须具有共同犯罪故意,共同故意包括:(1)各共犯人均有相同的犯罪故意;(2)各共犯人之间具有意思联络。因此,下列情形不能成立共犯:(1)共同过失犯罪不成立共同犯罪;(2)一方为故意,一方为过失的犯罪行为不成立共犯;(3)两人以上都是故意犯罪,但故意的内容并不重合,不成立共犯;(4)同时犯不成立共同犯罪;(5)先后故意实施相关犯罪,彼此没有主观联系的,不成立共同犯罪;(6)实行过限的不成立共犯;(7)事前无通谋的窝藏,包庇行为,以及事前无通谋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收益的行为,不成立共犯。
客观条件
共同犯罪的认定中的特殊问题—间接正犯典型的间接正犯有:(1)利用无责任能力人的身体活动;(2)利用他人不属于行为的身体活动;(3)利用缺乏故意的行为;(4)利用有故意的工具;(5)利用他人的合法行为;(6)强制被害人或者第三人的行为。
任意共犯与必要共犯(重点掌握必要共犯,理论上通
共同犯罪的形式 常认为,必要共犯包括对向犯、聚众共犯和集团共犯)
事前有通谋的共犯与事前无通谋的共犯
简单共犯与复杂共犯
一般共犯与有组织的共犯
主犯的概念和种类
主犯 主犯与首要分子的关系
主犯的刑事责任
从犯的概念和分类
从犯从犯的刑事责任
共犯人的分类及刑事责任 胁从犯的概念和认定
5、共同犯罪胁从犯胁从犯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胁从犯不包括被诱骗参加犯罪的情形;(2)注意区分精神强制和身体强制;(3)注意区分胁从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