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老年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干预
周海荣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摘要】体位性低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临床现象,严重的低血压会导致跌倒、晕厥、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变等并发症,本文旨在探讨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干预措施, 从而减少老年性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体位性低血压;护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3-0286-02
体位性低血压是由于体位的改变,如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发生的低血压。根据美国自主神经科学学会(AAS)和美国神经病学会(AAN)1996年的诊断标准:从卧位转为站立位后3min 内出现收缩压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Hg[1~2]。即为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是一种临床现象,而不是一种疾病,在临床上常见于自主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和老年人。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者约占15%,其中7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可高达30%~50%。其危害不在于低血压本身,而在于低血压所带来的一系列伴随的并发症,如跌倒、晕厥、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变等。
人体从平卧位改为直立位时约有500~700 ml血液蓄积在下肢、内脏和肺循环[3],使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降低。调节功能正常的人,可反射性地兴奋交感神经,从而增加血管阻力,增快心率,使血压得以维持正常。
由于老年人的自主神经功能减退,反应欠佳,血浆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偏低,而且老年高血压患者大血管壁硬化,弹性减弱,顺应性下降,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下降,动脉反射性代偿调节机能变差,加之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呈退行性改变,当
体位突然变化或服用降压药后,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时,轻者可有头晕、头痛、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表现为:四肢冷、心悸、呼吸困难、共济失调、跌倒,骨折、直立性眩晕甚至昏厥。这些症状产生的原因是血压下降后,血液循环缓慢,远端毛细血管缺血缺氧,机体组织细胞氧气和营养的供应不足,尤其是影响了大脑和心脏的血液供应。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致活动受限,被迫长期卧床;其远期的危害包括:心境低落、抑郁、感官机能减退,甚至可诱发脑梗死、心肌梗死、老年性痴呆,从而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一般体位性低血压无症状者不需治疗,可以采用下列护理措施,提高患者对体位改变的耐受力。(1)卧位时头部抬高卧床时头位稍高于下肢,能促进肾上腺素的释放及刺激自主神经系统。(2)穿弹力袜穿高至腰部的下肢弹力袜,尤其是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以利静脉回流。站立时使用,平卧后取下[4]。(3)学会体位变换的方法患者从床上坐起或下地时,不宜过快、过猛,应逐渐改变体位,先尝试坐起来,适应几分钟后,让双下肢垂于床边摇晃,如果这些体位可以耐受,则再帮助患者站立,刚开始时间不能太长,做到循序渐进。(4)避免剧烈运动患者在起床1h内、进餐后2小时内应避免过度活动,如抬重物等可增加胸腔压力而影响静脉回流,更易诱发体位性低血压;避免能促进外周血管舒张的各种诱因,如热水浴、剧烈运动等。(5)指导高血压患者合理用药对联合应用降压药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