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脑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措施
赵晓芳(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人民医院 163114)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1-0196-01
脑血栓形成(CT)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指在颅内、外脑动脉管壁发生病理改变的基础上,由于血流缓慢、血液成分异常或血液黏度增加等形成血栓,导致血管闭塞,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分析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3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21例,年龄在36岁~69岁,平均年龄45岁。初次发病者59例,复发者4例。结果经我院精心治疗63例患者中,40例痊愈,20例好转,3例一般。
辅助检查
神经影像学检查头部CT扫描能确切显示脑梗死部位、大小、形状、水肿程度及占位效应等,并能鉴别是陈旧性梗死还是新鲜脑梗死,是出血性脑梗死还是脑缺血,故应常规进行CT检查、MRI检查。
脑脊液检查腰椎穿刺检查只在不能做CT检查、临床又难以区别脑梗死与脑出血时进行,脑压及脑脊液常规通常正常。
超声检查三维B超可协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厚度,有否管腔狭窄及其严重程度,对颈动脉血栓形成有较大帮助。经颅多普勒(TCD)超声可发现颈动脉及颈内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或血栓形成。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心内附壁血栓、心房黏液瘤和二尖瓣脱垂。
2 治疗
急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神经内科的急症。时间就是生命。近年来提出治疗时间窗、半暗带概念。人们一直在探索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新疗法和新药物。根据梗死灶大小、数目,可能原因,全身状况及就诊时间的不同,其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也不相同。
急性期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加强皮肤、口腔、呼吸道及排便的护理,防止各种并发症,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氧供,保持血容量的稳定,水、电解质平衡和维护心、肾功能。起病24~48 h后仍不能自行进食者,应鼻饲以保证入量和营养。
(2)调整血压: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见一过性血压升高,通常不需紧急处理,在发病48h内不要盲目降压,只有在收缩压>220mmHg、舒张压>120mmHg或平均动脉压(MBP,收缩压加舒张压乘2除以3)>130mmHg时才可使用降压药,~;切忌过度降压使脑血流灌注量减少,使缺血半暗带的恢复受到影响,导致脑缺血加剧。血压过高(舒张压>140 mmHg)~10μg/(kg?min),维持血压在170~180/95~100mrnHg水平。血压过低时可适当补液或慎重应用儿茶酚胺类升压药物。
(3)防治脑水肿:脑梗死多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常为细胞毒性和血管源性的混合型脑水肿。脑梗死几个小时即可出现,一般3~7天达高峰,可持续1~2周或更长。脑水肿可加重梗死脑组织及其半暗带的病理生理过程,亦可使脑组织移位,导致脑疝形成危及生命。脑水肿可使病灶区脑血流灌注不足而加重脑组织缺血、缺氧,致使病情加重,因此,防治脑水肿是非常重要的。脱水剂的应用与否、应用的时间、剂量、种类要根据病情而定。目前常用的脱水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