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12/28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脾胃病的治疗经验
王会录(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麟州医院 719300)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与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有喜润恶燥之特征,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更需要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通降胃气。如果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运化水湿功能失常,以致出现便溏、腹胀、倦怠、消瘦等病变;若运化水湿功能失调可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中气不能运化而发生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降而上逆,可致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故“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余本不才,今不揣浅陋,将治脾胃病的用药经验浅述如下,供通道参考。
1 审证求因,法崇东垣天士
治疗脾胃病的放药,历代先贤创立而用之有效的颇多,临症时如何结合具体病症,运用放药,笔者认为尚需明察病机,审症求因,辩证施治。余特推崇,东垣天士二家,认为东垣偏补脾阳而略于补胃阴,偏于升脾而略于降胃。后叶天士则不其不足,提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之理,其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创立甘平,甘凉濡养胃阴之法,是调理脾胃更臻完善。笔者集合临床体会,结合两家之长,创造性地提出“理脾宗东垣,和胃效天士”的治疗大法和“补不得峻补,温燥要适度、益脾重理气,养胃用甘平”的治疗原则,在用药方面常选择平和多效放药,并采用双向调节的方法,攻补兼施,是脾胃升降平衡,五脏六腑随之则安。笔者今略举一例一说明之。如慢性结肠炎的治疗,从症状分析既似脾虚泄泻,又合里急后重的痢疾特征,其证实属脾虚湿滞,腑气失利的虚实夹杂症。故治不宜偏,既要健脾和胃,收敛止泻,又要化湿导滞,清理肠垢。若偏于收敛则闭门
留寇,若导滞过极会损伤脾胃,笔者自拟“化湿二仁汤”。要用煨葛根18g、枳壳15g、杭白芍20g、马齿苋15g、川朴花10g、炒升麻10g、石斛15g、杏仁10g、桃仁10g、麦芽25g、藿香10g、黄连4g、所取为平和多效之品,兼顾升提醒脾,理气脾机,燥湿运脾,和胃培土,宽肠导滞,推陈出新,清热解毒,健脾消积,理气和胃,利湿止泻,全方升降有序,寒湿得当,润燥适度,攻补兼施,方用切题,用之良可。
2、明辨药性,揆度润燥寒热
脾胃的生理特征不同,具体而言,脾喜燥而恶湿,脾为阴脏故脾病多寒;胃则恶燥而喜润,胃为阳府故胃病多热。因此在临床即使考虑到脾胃的不同生理特性,明辨药性,是润燥搭配合理,寒热协调适度,方能起到应有之效。笔者用药常以辩证为准,揆度润燥之性,如脾胃阴虚津伤,常用柔润药,如石斛、竹茹、沙参、党参、麦冬、白芍、扁豆花、生地等;若脾胃痰湿中阻,则常用的刚燥药,如枳壳、陈皮、苍术、半夏、川厚朴花、苏梗、云苓等。在临床组方中,尚需养胃健脾兼顾,润燥刚柔互济,脾胃两助,方能见中州。如取石斛与枳壳同用,党参与苍术齐施,如是润燥并行,多能互补短长,相得益彰。至于药性寒热温凉,据证用药。如脾阳不振,脾失运化,或寒遏中宫,中阳被困,此为寒证,用熟附子、炮姜、陈皮、煨葛根、乌药,温中助阳散寒;若阴邪入脏,湿热交阻,或胃中郁热,火毒内蕴,此为热证;如用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