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王磊(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血透室 201800)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9-0107-02
血液透析(HD)中发生低血压是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文献报道,(HD)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为20%~30%[1],是指平均动脉压比透析前下降30mmHg以上,或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2],是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以低血压为特点,可无任何症状,或伴出汗,头昏眼花,哈欠,便意或失禁,血压显著下降者可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恶心,呕吐,嗜睡,甚至抽搐,昏迷,死亡,须立即抢救。低血压可使透析治疗不能顺利进行,影响患者透析效果。加强和重视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防治,对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院2008年1月到12月,行HD13788例,其中发生低血压1958例,%,低于文献报道。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25例,男72例;女53例。年龄:22--85岁,平均52岁。
:透析器膜材料为聚砜膜和醋酸膜两种,、,全部是一次性使用,并全部采用碳酸氢盐透析液,透析液钠浓度为135~145mmol/L,温度为36℃~37℃,患者均为规律血透析患者,每周2~3次,每次4~5h,血流量200~250ml/min,透析液流量500ml/min。
2 发病原因
:当超滤率过多(超过体重的6~7%或体重低于干体重)或超滤速度过快致超滤率大于毛细血管再充盈率时,就会引起有效血容量不足,心脏灌注及心输出量下降,从而引起低血压[3]。透析开始时需一定量
的血液灌满透析管道及透析器,导致体内循环血量突然减少而引起低血压,最常见于初次透析患者、年老体弱、基础血压偏低及心功能不稳定的患者。同时,由于透析过程中,尿素氮等代谢废物的排出,血浆渗透压下降,血管内水分向细胞内移动,血容量也会下降而导致低血压的发生。
:(1)透析液中钠浓度降低(<135mEq/L),血浆渗透压下降,引起血管内水分向细胞内移动,使有效血容量减少,也可导致低血压。(2)透析液温度。透析液温度较高时,患者的皮肤血管会强列舒张,血液大量积聚在静脉血管床内,使有效循环血量显著减少,容易诱发低血压。
:有些患者透析前自服降压药,透析过程中因降压药发生效应,再加上血容量减少,就容易引起低血压。
:大手术后失血过多或有出血倾向的,如痔疮出血、妇女月经期间,因月经量过多均可出现低血压;透析过程中管道、穿刺针的脱落,大量出血,也可引起低血压。
,血液的重新分配,内脏血流增加,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而引起低血压。
3 预防及护理
,进行HD过程中,易发生低血压的患者每隔15-30min监测血压1次,密切观察患者的表情、主诉,经常询问患者有无头晕、心慌、胸闷、冷汗、恶心、呕吐、肌肉痉挛等症状,并叮嘱患者如有不适,及时告之医护人员。
、病情较重、年龄大的患者,缓慢引血,血流量由50ml/min逐渐增加至200ml/min,密切